第一千二百零七章、瀚明大厦(7)

第(1/2)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上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通过简单的市场经济而得到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的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

        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不满言论,形成体脑倒挂现象,也导致了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

        1990年代以来,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读书无用论的思潮重又悄然泛起。

        2000年代前后在教育费用猛涨(10年涨了20倍)、就业低潮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不包分配、自谋职业,使得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村)负债读书、还债无望,初中生流失、辍学现象严重。

        是为农村的读书无用论现象。

        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暴增。

        相反的,社会上可供提供的工作职位的增长却跟不上毕业生数字的增长,导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普遍,时有出现数百人抢一份工作的景况。

        而即使找到工作,起薪也大幅滑落。

        一些地方大学生的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

        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课程。

        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恶化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本身数量的增加之外,也包括由于学术腐败与应试教育而导致学生素质与能力日益低落,加之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很多时候大学生已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在就业形势恶化的同时,中国大学的学费却急剧上涨,很多学生家长已难以承受。

        加之中国大陆的股票等资本市场交易极为活络社会上所谓的“暴发户”日增,相对而言知识分子地位下滑,也是读书无用论的成因之一。

        有人概括说,1960、1970年代是政治权力扼杀教育,2000年代则是教育产业化和多数人群被边缘化造成的经济困境扼杀教育。

        2013年的《中国蓝皮书》其中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报告称,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

        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即使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用不到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实践性技能,学校教育未能提供,这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而许多毕业生感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其就业帮助不大。

        此种情况反映在研究中为,专业课成绩好坏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没有太大的关联,并且对于毕业生随后(毕业7年内)的收入增长和职位提升也没有正向作用。

        它导致的后果是,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到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考研、学外语、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