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七章、瀚明大厦(7)

第(2/2)页

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等方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学内容常常基于教师本人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较少考虑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的业绩考核迫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发表论文和申请研究项目,从而忽略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说。

        发出“读书无用论”呼声的主要是农村。

        很多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其得到的回报差异太大,前者过高,后者过低,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接受教育的本钱都赚不回来。

        本着不在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投资的理念,一些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在高考前结束了学生生活。

        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老百姓心中却变为“上大学改变命运”。

        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大学意味着户籍、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这点对农村学生尤为重要。

        大学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等于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有了衣锦还乡的荣耀。

        现在不同了,上完大学却感觉一切都回到起点,工作要自己找,收入还不见得比打工的多。

        大学已经变为大众教育,但老百姓没有意识到,还在“改变命运”或“改变不了命运”、“上”或者“不上”之间摇摆,计算着性价比。

        读书真的没有用吗

        任何人都承认,一个人如果多读点书,提高素养,那么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同样智力水平的人,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两个人从事同样工作时,成绩一样,一旦工作变得有挑战性,读过书的人就会脱颖而出。

        读书依然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当然,这种力量的显露需要机会,有的人也许得不到这个机会,但不读书意味着机会来了,你都无力把握。

        上世纪80年代,“读书无用论”害了不少人,当分配制度日趋合理,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读过早放下的书本。

        可以想见,今天的“读书无用论”也会造成恶果。

        老百姓算经济账有自己的道理,甚至是苦衷。

        但教育投资是一生的投资,不要被眼前的利或弊蒙蔽才好。

        万人放弃高考,难道果真是读书无用论造成的吗

        通读了新闻便觉,把板子完全打在教育体制身上,或把矛头直指读书无用论,是有失公允的。

        首先,重庆上万人放弃高考,有着不同的具体原因。

        正如重庆一名招生负责人所陈述的三种原因,一是有的农村孩子迫于无奈,想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二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人认为,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三是,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作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纵览这三种原因,其实与读书无用论都扯不到边。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