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父女

第(1/2)页

“浩然,我还以为水师的人在咱们武备学堂里藏了个什么宝贝?原来是这么一个惫懒货色……”,在北洋武备学堂为学生研究天文而建的观星台上,一个眉目灵动,个子高瘦,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学员正用原本应当用来夜观天象的进口西洋天文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张恪的一举一动。

        “我来瞧瞧”,站在他身边是个神情严肃,英俊挺拔的青年。眉毛浓黑如漆,眼睛中的那种锐利逼人,如锥处囊中,像是随时都在提醒别人,这双眼睛的主人的锐气似的。

        “模样是真周正,一副小白脸的样子,比我张鑫杰也不遑多让,不像个经常出海的样子啊”,高个学员操着一口带着明显上海口音的官话说道,“不过年纪也太轻了吧?我看他的年纪,也就是20出头。”

        旁边的那个冷峻军官,眉毛挑都没挑一下。动也不动,似乎没听见他的话儿一样。

        “真不知道这一次,咱们北洋又来了个什么人物?”,张鑫杰看着那张恪所在的院子,灵动的脸上流露出一个颇为诡异的微笑。

        直隶总督衙门,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保定府。《南京条约》后,随着五口通商,直隶总督就必然的有北洋通商大臣的头衔。外事日多,加上还要控制藩国朝鲜,直隶总督就常驻天津。

        大清伯爵,同光中兴四臣中最后一个,天下督抚第一,提督直隶省军务粮饷,管理河道事宜,行巡抚事,兼领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李中堂。更是常驻天津,让保定那个衙门成为了摆设。

        北洋,如今已经成了地方势力的代名词。自太平天国之后,满清高层再没拿得出手的武力震慑地方,汉人地方督抚随即崛起,北洋几乎尾大不掉,再不可制。这里拥有大清帝国最多的近代化军队——淮军,最多的矿山机器局。一支有相当规模的近代舰队,有培养陆军军官的北洋武备学堂,有培养海军军官的天津水师学堂。势力涵盖直鲁豫三省,遍及关外,还有袁世凯的六营庆军驻守藩国朝鲜。这个北洋还代行一部分国家外交职能。天津海关的收入也由北洋亲自掌握。

        人才济济,场面阔大。一度这里是中国自强洋务运动的中心和希望。是清帝国面向世界,缓慢自身进行变革的的窗口。再加上李鸿章的亲自坐镇,说是权倾天下,并不为过。甲午之战,几乎可以看作是李鸿章和倭国之间的战争!

        北洋,在张恪所来的那个历史当中,李鸿章之后的袁世凯,再到袁世凯死后的内部混战。更是影响了整个国家五十年之久。而现在,就是张恪眼前活生生的庞然大物。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只这鏖兵江水犹然热,好教俺心惨切,这也不是江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关防森严的北洋总督后衙内,一个婉转低柔的声音悠悠而唱。却是一个如花般黄装少女,眉弯唇淡,肤色莹白如玉。眼睛细细长长的,说话间眼波流转,自有一种风韵。

        墙角的西洋自鸣钟悄然鸣响了十二下,布置的颇为西洋化的小客厅内,少女正蹙着眉头认真地看着摆放在玻璃茶几上条陈。那条陈,赫然就是邓世昌自张恪处抄写的《大国崛起》。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是旗人汉人的纠缠不清爽。至于怎么强这个国,天下有这样大见识的人物么?如果有,我倒真的想见见。父亲,邓正卿这次出海,怕是还真捡了个宝。”仔细地将条陈合上后,少女不由得出声称赞。

        “嗯。”听到少女的赞叹,端坐在沙发上的那名额大面方的白发老人只是从鼻孔中哼了一声,却不置可否。

        “据邓正卿所言,此书日本篇中所写其兵制、军备,甚至连如山县有朋、西乡从道等一干倭酋的身世履历、为人行事也都颇为精当。得才若此,父亲还有何虑啊?”少女指着摊放在茶几上那本装订简陋的书籍,微笑着说道,对老人的冷淡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人才?”老人长垂的白眉微微一挑,“慈儿,此子所献者不过一书而已,何以见得是人才?”

        “一书洋洋十万言,洋人列强之军政皆包罗其中!自道光之后,我国朝与洋人每起边衅争端,无不折戟。有此书在此,虽不能说从此彼于我再无秘辛,但我于彼之情势,却也再非瞎子摸象。”

        那少女继续侃侃而谈道,“且据邓正卿所言,此子在致远铁甲舰从海上救起时已是身无长物,此书系其在海上到天津这段时日的新作,连著书所用之笔墨纸张都是邓正卿所赠。父亲,单凭这等阅历和记性,这干才二字总还是当得的吧?”

        老人并没有急着作答,只是慈爱的看着少女。只是又仔细看了看面前的书籍,良久才道:“虽有些才干,却还尚算用心。”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