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津卫

第(1/2)页

在光绪十八年新年刚过的时候,直隶总督驻节所在天津卫,正是一派热闹景象。

        和燕京城天子脚下八旗子弟那种提笼架鸟不同,天津卫的市井气和热闹劲儿却远远而有过之。

        街头上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油条锅,天津卫出名的一尺来长的大油条的香气到处弥漫,狗不理包子铺的伙计们亮着嗓子在门口吆喝。

        街上除了百姓,还有穿着五云褂练军军服的,请假出营说着淮地口音的军官们,张大嘴巴看热闹。天津卫平地抠饼的地痞混混,辫子盘在肩膀上面,每一节儿插朵玉兰花儿,大摇大摆的在街头横着走。

        作为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这里的洋人也多过京城。西装革履的不列颠人,坐在马车上面招摇过市,他们的中国车夫都戴着洋人礼帽,穿着件车夫燕尾服,不土不样、不伦不类模样要多古怪有多古怪。穿着猎装的美利坚人,扛着带三脚架的照相机,支起来就是“啪”的一声,惹得周边老百姓走避一空。

        “大鼻子西洋人摄魂的机器物件儿,照一次丢一次魂儿!”

        还有穿着和服的东洋倭国商人,眯着小眼睛在街头穿过。他么的棉布、洋火这些物件,在津门百姓眼中,那是远远不如西洋货的,闹市口上面还没他们开店的份儿。

        更离谱的是,这里还有不少西洋打扮的中国人,多是在津门洋行公司上班领薪的本地买办,大辫子没剪也塞进洋礼帽里面。走到哪儿,百姓们看过来的眼光都像看西洋景一样,这时候这些外企工作的白领,还没后世那种小布尔乔亚的臭德行。

        一行车马逶迤的进了卫外的西门,这队车马很是吸引了不少人目光。一队人都是黑布缠头的水手,没错,正是这次出洋操练回来的致远舰官兵。邓世昌他们没有上岸,但其中往来公文需要邮递到北洋水师提督衙门,张恪便搭着顺风车来了天津卫。他还得想辙刊印他的《大国崛起》,他一个没出身、没靠山、没银钱的三无人员,想要名动公卿、出人头地,全指望在这呢。

        临下船邓世昌倒也没多依依不舍,这个冷脸汉子只是给张恪手上拍了张银票,说了句“先生拿去印书”,笑了笑扭头便走了。没错,式样很标准,有骑缝章,有银号画押,有朝奉背书,有天头地尾章的银票!按照张恪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这张银票是从四恒票号出的,是清季数十年,硬得不能再硬的票子了。

        上面的字是“见票即兑库平纹银伍千两正”。旁边的周展阶又拿过来一个褡裢,双手递到张恪面前。一接过来,却沉甸甸的直往下坠。翻开两个口袋一看,里面都是白晃晃的银子!褡裢一头是碎银,一头是洋钱,直晃人眼。

        周展阶挠了挠头。笑道:“张先生,这是陈大人和我的一点心意了,六百两。给先生换成了碎银子和洋钱,这样沿途用得也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