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老子我要补课!

第(1/2)页

章成铭现在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垚很吐槽人类能量的转换方式,特别是烧开水,但现在的它,也只能捏着鼻子使用、和指导章成铭制造出一台变种烧开水的反应堆。
  这个反应堆就是实验室内那个像柜子一样的反应堆,它在控制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加热外部的冷却液,最终还是变成烧开水来转换成人类所需要的电能。
  没办法——在这个星球上缺乏它文明中某种特殊的物质,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效率的转换能源。
  有那玩意,不管是光和热,都可以直接转换成它们想要的能量物质,有了它,聚变中产生的能量还没变成热量前,就已经被转换成垚它们种族所需要的能源了,从而不需要后面产生的热能,然后再把热能多次传递后转成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成电能那样麻烦。
  而且减少了能量转换的过程,也就意味着能量利用率的有了质的飞跃。
  但是现在现实就是真没有!
  活人总不能给尿憋死吧,这么自诩高科技文明的垚也总不能被这种事给难倒吧……
  无奈之下,它也只能捡起自己最看不起的能量转换方式,通过多次能量转换来最终满足能源的需要。
  这台反应堆目前只是测试品,它外部的冷却液只负责冷却,没有后面的发电机组。
  不过就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
  这次的小型受控核聚变反应实验是成功的!
  章成铭动力、材料、能源三步走的战略,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要想从蓝星步入真正的太空时代,动力、材料和能源这三个门槛是难以逾越的大山。
  动力已经用胶基燃料解决了;材料只能说解决了一半,但以人类自身的科技水平,勉强也算是过关,就像原始人,不会造钢铁巨轮,至少也能知道挖空心树木造独木舟来近海航行,实在造不出的,也能拿芦苇捆在一起产生一定的浮力勉强凑合着用!
  但是能源问题,就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
  不管是太空航行还是哪个星球上的人类基地,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满足里面人员、设备的使用。
  靠太阳能?
  算了吧……
  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是和距离成正比的,距离越远太阳能的效率越低。
  只有核能,才是未来航行和外星基地的核心能源首选,至于其它的太阳能、地热能什么的,只能说是一种补充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应急情况。
  但是人类目前只搞定了核电池,就这——也只是利用核燃料的衰变,采用热电偶的技术来获取丁点电力。
  而热电偶的技术原理就注定了它产生的能效极低,最高5%!这还是有新材料下的极限值!
  如果使用核反应堆,在解决核能的放射性问题以及体积尺寸的这两个前提下,那么能源利用效率确实能有着质的飞跃。
  不过核反应堆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散热!
  在太空中,因为没有空气没有热传导介质,反应堆产生的大量热量除了转换成机械能和电能外,依旧会有大量热量需要散掉。
  但仅靠热辐射来完成散热是很低效的,这会导致整个飞行器变得越来越热,最终‘熔化’掉自己。
  因此蓝星的国际空间站为啥有那么大的桁架,除了当时的太阳能电池翼效率低之外,上面还布满了用于散热的热辐射管道。而赛里斯的空间站由于后发的技术优势,内部设备在精简的同时也减少了自身的发热量,再加上采用了新型的散热技术和效率翻倍的太阳能柔性电池翼,就不需要那样宽大的桁架和太阳翼。
  所以核反应堆看似效率很高很好,但其实在太空飞行中,这个散热问题对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真空中航行的飞行器来说并不友好。
  不过没有绝对的事情,目前赛里斯航天局的研究人员,已经于2023年在自己的空间站里完成了数百瓦空间级应用的斯特林发动机的技术验证。
  它就是利用核能产生的热能驱动斯特林发动机,形成往复式的机械运动,从而直接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其发热量比烧开水要小很多,发电的效率也比热电偶高很多,属于是两者的中间结合体。
  以垚给出的技术路线图中,这种方式在目前来说,是最合适短频快,以及先解决有无的前期情况。
  所以这个反应堆别看有两个柜子那么大,但其实内部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空间是还没有利用上的,这些地方今后会安放发电的磁芯这些玩意。
  按照预留的体积和产生的热效比,这样的一组聚变发电设备能产生兆瓦级的供电能力。
  兆瓦级其实不算大,也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