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韩明辉请旨

第(2/2)页

之不存,皮将焉附?这天下并不是您一个人的责任。想当年,前朝乱世之中,韩氏族人不存一二,韩相与太\祖,驱逐戎狄,一统中原。后将我先祖\父二人于戎狄手中赎回,得以归还故乡。承蒙太\祖荫蔽,韩氏人丁兴旺,重现书香世族辉煌。莫说国家之难,就太\祖之恩,韩氏族人也理当结草衔环以报。”

        话语中的真情切意震得的秦昭愣神,怔怔地看着跪地的韩明辉许久,开口道:“朕允了,你起来吧。”

        然而却并未见韩明辉起身,显然还有难言之隐,秦昭皱眉问道:“你可是有什么需要朕应允了?”

        韩明辉跪地连磕了头,才挺身道:“臣惭愧,本不想私欲之事烦扰陛下,然所追寻之事已缠绕心头多年,还望陛下宽恩,若日后,明辉推进新政顺利,到时能否向陛下寻一个答案。”

        他低着头,不敢去看向上方的人,许久未听见回答,以为就此罢了,却听着身旁的人悠悠叹道:“世间的事,何必都清楚,若你之后还是执意如此,便来吧。”

        “明辉叩谢陛下。”

        “起来吧。”秦昭俯身将人扶起,看着这张年轻的脸庞,叮嘱道:“此间行事危机重重,定要小心行事。“

        “切记不要轻信任何人。”看着这张熟悉的面孔,秦昭到底是没忍住多说了几句。

        秦明辉神情严肃的点头,明白了秦昭话里的含义。

        “既然如此,便回去收拾吧,后日起程。”

        “遵命,陛下!”青色挺拔的身影,步履坚定地迈向自己选择的战场,身后的君王目送他的臣子远去:望君此去,鹏程万里,凯旋归来。

        大烨朝内,新政在主张改革的官员强有力的推进下,随着《新律》中的内容一条条有序平稳的落实下,渐渐从朝堂到市井,席卷了整个京都。

        不管是文人学子,亦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在讨论着新政的内容。说书的甚至将新政中的事迹编成了话本,茶馆酒楼处处可见老百姓们的高呼热闹声,学子文人扎堆聚集,时不时能听他们的侃侃而谈。

        朝堂上间连月余的反对呼声,在女帝强硬地漠视下,也渐渐消了声音,新政改革的大潮已经是势必再行。

        勤政殿内,周宣把各地传回来的奏报整理过后,递给秦昭:“陛下,派往各地的官员已基本完成了所在地方的人口清点,户籍与田地核查的事情也已经开始在做了。派出去的人也在各地加大了的《新律》宣传力度,相应的赋税政策也已经在逐步推行。”

        “现在官府的的赋税比豪强大族们向老百姓征收的低很多,已经有一些佃户脱离氏族的控制,重新到官府登记田户,臣相信不出时日,新政的效果更加显著。”

        秦昭点了点头:“新政的事情,能在短时间起了成效,说明新律的政策性是对的,老百姓也愿意接受,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说到底是与豪强大族争利,后面的事情会更加难办,让各地的官员一加强警惕,稳扎稳打,切不可操之过急。”

        “一方面要加大对豪强大族的侵占土地的打击,但必须灵活,视情节可以放宽,否则一但抱团,麻烦就大了。但是侵占的田地必须让他们吐出来,以后世家大族私蓄的奴仆放出来,相关得田地也需要分授。”

        “趁着现在朝堂的反对声小了些,朕打算把陆敬,严正还有户部,吏部的一些官员也派到地方去,整顿一下吏治,有些地方的官员未必肯配合。”

        周宣开口道:“现在很多地方郡县的官员机构还是太过冗杂,官员任职的数目太多,更别说还有些官宣们自己的私僚,里面的情况极为复杂,还是需要经验丰富的老臣去处理。”

        听完周宣的话,秦昭想到各地的情况,长长叹了口气。长久以来,官僚腐败,机构臃肿,其间势力盘根错节,各方利益互相勾连,庞大又复杂。大动牵连太多,小动无异于隔靴搔痒,如今已已是烨朝一大流弊。

        “是啊,尤其是荆楚与齐鲁地区,这两个地方豪强大族众多,周边还有吴王与胶东王的封地,恐怕不好处理,还是得通知韩明辉与范均等人多加小心。”

        “是陛下,说到韩兄,此时也应该到了荆楚地界了吧?”周宣问道。

        “差不多,荆楚那边如何,就看后续了……”听着陛下悠悠地叹息,周宣也没有再说什么,殿内的气氛沉静下来。

        此时二人明白,尽人事以听天命,剩余的便是耐心等待,只是不知道这个结果会走向何处。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