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黎帝妃之八

第(2/2)页

不全力迎敌。后方不稳是立国之大忌,况且庸、麇并非弱小之邦,因此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引起楚国的高度重视。楚国因为后方不稳,在与北方中原诸国争斗时,时常受到牵制,因此楚视庸、麇为眼中钉,早就想除掉它们。庸国、麇国也利用这一点对楚国时战时降。楚大举进攻,庸麇赶快称臣,楚军撤走,他们又公然与楚分庭抗礼。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楚庄王三年。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胸怀大志,心藏天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庄王三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国运维艰,戎人入侵,庸麇沿汉水顺流而下,聚百濮而伐楚。楚国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与中原诸国交战,一方面还要应付庸、麇、戎人作乱造反。此时,楚庄王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关闭申息北门,对中原诸国挂起免战牌,全力应付国内动乱。楚庄王调集全国军队沿汉水北上,此次出征,旨在彻底灭亡庸、麇,消除隐患。楚庄王对这次战役高度重视,他带领王卒,亲自出征。经过与庸的几场恶战,庸国不支,很快灭亡。楚转而攻麇,麇国也很快被楚国灭掉。消灭庸、麇,是楚庄王成立霸业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楚国毕竟是大国,楚灭庸、麇是历史的必然。

        在收集资料时笔者发现,汉水流域在春秋早期竟然密密麻麻分布着大小16个方国。汉水流域有巴、庸、麇、绞、若、谷、邓、卢、鄢、罗共10个方国,汉水支流员水流域有唐、厉、曾随、贰、郧、轸6个方国[3]。为什么春秋早期汉水流域有如此多的方国分布,周王为什么这么看重汉水流域这说明汉水流域历史悠久,春秋早期,这里曾是高度发达的地区,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并不是空话。湖北郧县出土的17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十分生动地证明了在远古时期,汉水流域就是人类的聚居地。汉水文明孕育了巴、庸、麇、楚等古老的部落方国。汉水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支重要源头,与汉民族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34。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由现象揭示本质,从而摆正汉水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这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重视的。这也需要我们的汉水文化研究者做更大的努力。

        三、古庸国、麇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及难点

        在汉水文化研究

        中楚文化研究是重点。楚国南迁后,强大起来。但楚国的发端却是在汉水上游。与楚同期的庸、麇都是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且麇与楚同宗。研究者往往忽略了对早期楚国及古庸国、麇国的关注,也就是缺少了对汉水上游古国文化的重视。因此我们对汉水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全面的。研究古庸国、麇国历史文化以及它们与楚的关系,是对汉水上游地区古文化的关注,也是汉水文化研究在汉水上游的重点和难点。

        从汉水文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古庸国、麇国及早期楚国的历史考证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因为鄂西北地区偏远、闭塞。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现在的落后而用一种淡漠的态度对待历史。只有弄清历史的开端、发展、衰落的演进过程,我们才能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古庸国、麇国历史文化考证即存在这种问题,这是汉水文化研究的一个盲点,直到现在,对庸国、麇国的历史探源也只是一个粗略的概况,历史细节不够,有关历史的确切年代记载也很少见。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的人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历史佐证严重不足。史料奇缺,考古发掘严重滞后。

        我们知道历史研究最注重实物及史料,缺少了这两样东西,就谈不上研究。关于史料,由于没有专门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从左传、楚史等史籍上寻求侧面佐证。而关于历史实物遗存,我们有一部分,但没有得到发掘。在汉水上游有着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如古麇国都、韩家洲古战场、安城春秋古铜矿遗址等,都沉寂在地下,无人问津。这无疑是汉水文化研究史料资源的一大浪费。

        四、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历史文化遗存现状

        沿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境内分布着大量古文化遗存,庸国竹山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霍山文化遗址,麇国郧县境内的庹家洲遗址、安城古铜矿遗址、韩家洲古战场遗址等,已经初步探明。

        霍山遗址位于竹山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护佛寺”旁。1973年,霍山中学扩建运动场时发现该遗址。当时出土标本以石器为主,石刀柄把部位均施钻孔工艺。刃部、尖部仍十分锋利,形器造型美观、工艺精湛。经中科院,湖北省博物馆有关专家鉴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晚期遗址,为龙山文化。

        楚长城遗址位于竹山、竹溪境内,春秋以前属庸国,楚庄王在与诸侯争霸的过程中,灭亡占领了庸国,为北上争霸创造了条件。为了防御的需要,楚国在竹溪经旬阳、竹山,蜿蜒千里,经河南邓县、内乡、嵩山、鲁山、舞阳、方城等地,直抵泌阳,修筑了一条防御工事,这是我国最早的内长城。竹溪县境内古长城遗址有县城西北45公里的铁桶寨处向东延伸50公里左右,到竹山县境内,与陕西、白河县界岭相接。除铁桶寨外还有三处,即关垭子、柳树垭、王家沟一带,沿线残存古城墙,经历千年变迁,破坏严重,但遗迹尚存,有些地方,古长城遗存还比较完整。

        楚子墓位于竹山县城西约40公里的麻家渡镇刘家湾村,“玉皇阁”附近。清同治版竹西县志记载“春秋时楚子之上庸卒葬于麻家渡”该墓封土,原高约5米,直径7米,于1975年平整地时挖平。墓葬处地表有明显的五花填土,葬法为竖穴木椁土坑式。

        另外,笔者在2003年夏,沿渚河上寻至余河时,发现了一些古栈道遗迹,有石门、石阶等,均位于河沟地带,遭水流冲刷严重,但有一部分印迹相当清晰,清楚地显示出,这是古代行军时所凿的古栈道,这引起同行者陈志忠先生的高度关注。他长期从事汉水文化研究,对这类遗存十分敏感并准备在汉水文化研究会年会上专门提出。关于这一遗存是否是古庸国行军古栈道,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古麇国境内的文化遗存,则更为丰富,以庹家洲遗址为例,它位于汉水南岸二层台地,面积3万平方米,堆积层3米,采集的遗物有陶器,质地细腻,有红边灰腹红顶碗,表面磨光的敛口或直口钵,绳纹、弦纹和夹砂圆稚形鼎足。石器有磨光的石斧。骨器有骨镞、残角矛等。遗址迭压着仰韶、龙山、周代三种文化。该遗址遗物堆积很多,20世纪70年代改地时期,农民经常在田间发现铜鼎、铜剑等物。由于当时当地部门尚无文物保护意识,出土文物多被毁坏。据考证,古麇国都即在庹家洲遗址附近,肖家河村。由此,这里是一处研究古麇文化的重要遗址。

        安城古铜矿遗址位于郧县五峰乡,安城区与庹家洲遗址紧邻。该铜矿遗址属洞穴式矿井,出入口有两处,一处在山顶,另一处在山腰,两洞口相距百米,山腰处洞高25米,宽08米,深65米;山顶采矿洞穴呈倾斜坡状,深约80米,洞有条状、鸡窝状采矿痕迹。整个采矿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据湖北省第五地质大队一位工程师鉴定,属春秋战国时期,为汉江中上游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保持完好的古冶铜遗址。此铜矿是否属麇国开掘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韩家洲遗址属古战场遗址,它位于汉江最大支流堵河入河口处。韩家洲位于江心一自然小岛,四面环水,面朝堵口,故人名之“堵阳”。遗址面积

        018平方公里,春秋时期为古麇国之东大门,也是由汉江入堵河至庸国的必经要地,为兵家所必争。所以在韩家洲一带战事十分频繁。至今古战场遗迹仍清晰可辨。洲上沙土中、岩石下经常发现古战场遗物,百家姓也多收藏着祖辈传下的古兵器。郧县博物馆现珍藏着韩家洲出土的戟、剑、镞、箭等古兵器100多件。铜纺、铜钵、铜盆、铜镜、商瓦口沿陶片,花纺硅等物数百件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