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黎帝妃之八

第(1/2)页

汉水文化源远流长,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研究一直是汉水文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研究者对汉水上游的古方国,尤其是鄂西北境内汉水流域的古庸国、麇国等与楚同期的古部落方国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我们要知道汉水文化的源头在汉水上游,尤其是古庸国、麇国,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度是有影响力的方国。由于现今该地区经济落后、地域偏狭,该地古文化研究长期得不到重视。

        自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以来,汉水流域即将面临一次新的历史考验,水位上升,势必会对汉水上游的古文化遗存构成威胁。沉寂多年的古文化遗存如果得不到研究重视和抢救性发掘,则很可能沉睡地下,永不见天日,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所以我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现在已经变得十分紧迫了。多年来,这一地区一直是汉水文化研究的盲点和漏洞,搞历史文化研究就不能漠视历史的存在,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国度、辉煌的文明,作为一名郧阳人我们理当对汉水文化尤其是我们本地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基于这一层面,本文力图从历史文化渊流角度探讨古庸国、麇国发端、发展、灭亡的过程,揭示它们在汉水文化研究中应有的价值,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庸国、麇国历史概况及地理分布

        古庸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庸为商时侯国,位于今湖北竹山县境内。周初,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及荆楚诸国联合,以小邦周灭大国殷。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以庸麇为首的百濮之族是主力军,他们帮助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周灭商后封庸为子爵之国。也就是说庸国是春秋早期较大的方国之一。当时的楚还比较弱小,从地位上讲还不能与庸国相提并论。[1]2224

        楚国从汉水流域南迁江陵后,发展较快。北方的齐、鲁、秦、晋等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各自寻求扩张。而位于汉水上游的庸国势力强大对向北扩张的楚国构成了威胁,因此,楚国早期国王熊渠出兵伐庸、鄂、杨越三个方国后,北灭“汉阳诸姬”,形成了早期楚国的势力范围,由于当时的楚已经强大起来,庸国无法与之抗衡,就只能依附楚国成为楚的附属国。

        到春秋晚期,楚庄王三年,楚国遭遇大饥荒,鄂西山夷戎人伐楚,先伐楚之西南,至于湖北房县埠山,楚出师,屯于大林荆门县西御敌,已臣服于楚的庸人、麇人不满楚的统治压迫,率百濮聚于选湖北枝江楚国当时正与北方中原诸国交战,无法两面御敌,于是“申息北门不启”对北方诸国挂免战牌,全力对付来自西部的部族入侵。楚国首先出兵驱散了各自为阵,组织松散的百濮军队。师至句澨均县废治西攻庸,至庸方城竹山县西四十五里有方城。庸人凶猛抵御,俘获了楚国军官杨窗。楚调句澨大师,起王卒,动员全国军队合在一起,向庸国进发,同时又派师叔以骄兵之计怠庸。最后,楚庄王亲自上阵与庸公临品湖北均县分军二队以伐庸,在秦人、巴人的帮助下打败庸国军队。公元前611年,楚师灭庸,百濮部落被迫重新臣服于楚[1]101。

        从楚国灭庸的艰难程度以及庸国造反对楚国的强大震动,可以看出,庸国强胜的一面,一个小国能让一个大国倾全国之力,费尽周折,可见庸国并非弱小之邦,没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怎么能与楚国相抗衡呢

        庸国灭亡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楚国并不敢直接统治,而是通过“封君”对庸国故地进行间接管理。楚惠王及楚肃王、宣王年间,楚王曾两次封庸国旧主为“庸夜君”害怕再次引起内乱。由此可见楚国统治阶层对庸国的高度重视,庸国的稳定对楚国全局安宁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由于庸国故地战略地位重要,战国后期,秦楚之争,这里是朝秦暮楚之地。顷襄王十九年“秦攻楚,楚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从此,庸国故地从楚国划入了秦国版图[1]355365。

        与庸国相邻的汉江北岸的古麇国,也是记载,麇国属芈姓国,其始祖为季连,从渊源上讲与楚同宗。楚国源于夏朝时期中原的祝融部落,经过发展变迁,祝融部落分为八部,即“祝融八姓”。其中芈姓季连一支迫于商的威慑,南迁,进入汉水流域。楚人属季连之后,麇人也是季连后人的一支。早期楚人在汉北发展时,其首领鬻熊将楚都定在丹阳河南淅川。此时的麇国与楚国属同姓之国,有亲属关系,比邻而居,互为唇齿,后楚都南迁至郢都后,两国关系日益疏远[1]33。

        早期的古麇国,在邻近部落中很有威望,其影响力远比楚国要大。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八百诸侯于孟津,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讨伐。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锡穴今湖北郧县五峰由于古麇国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两郧、房县地区,且是春秋早期封国

        较早的国家此时的楚还没有得到周王朝正式承认所以在春秋早期,麇国是秦、楚、巴、庸等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

        楚南迁后,定都于郢,占据了沃野千里的江陵地区,楚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楚国发展迅速。到春秋晚期,已远远超过了远在鄂西北山区的麇国、庸国。此时的麇国与楚国也早已脱离了亲属关系,为了谋求扩张,楚对汉水上游的庸国、麇国发动了进攻,麇被迫屈从于楚的意志,成为楚的附属国。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为了图谋霸业,在厥貉河南项西县召集陈、蔡、庸、麇等方国会盟,相约联兵伐宋。麇国国君不愿为楚国势力北进充当炮灰,在会盟中途脱逃。史书记载“厥貉之会,麇子逃归”这引起了楚穆王的强烈不满。公元前616年,楚穆王派大将成心伐麇,“败麇师于防堵”,后来,又派楚将潘崇再次伐麇,“至于锡穴”。楚军攻入麇国都城锡穴,但并未灭掉麇国[2]192。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戎人乘机伐楚。在楚国内忧外患之际,麇国认为报仇血恨、反扑楚国的机会到来了。史书记载“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阪高”庸、麇、戎、夷,百濮结盟而伐楚,对楚构成了巨大威胁。楚国几乎迁都避难。但由于联盟内部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领导,再加上楚国的全力还击,楚庄王亲征鄂西,联络秦国、巴国,将百濮部落联盟各个击破,经过交战,先灭了庸国,麇国孤立无援,随后也被灭掉。这次阴谋造反使麇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麇国灭亡,楚人入主。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三十里有麇城。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麇国历史悠久,在汉水上游方国中实力雄厚,后世历代都很重视,在这里设立区域政治中心。秦汉及唐代都曾在这里设县,如锡县、长利县等都位于今郧县五峰。

        二、庸、麇与楚和百濮部落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

        庸为商时侯国,麇国与楚同宗,在春秋早期,庸、麇在汉水流域一度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在鄂西山区百濮部落联盟中地位显赫。。实际上他们控制着百濮部落的领导权。武王伐纣,百濮参战是以庸、麇为主力。楚庄王三年,百濮伐楚,麇为百濮长,庸、麇利用自身在百濮部落中的影响力把松散的濮人部落联合起来,伐楚。这即体现了庸、麇在百濮部落中的地位。

        从地理上分析,庸国、麇国在汉水上游,居山野之中。楚国在汉水下游,处平原江陵。庸、麇攻楚,顺流而下,相对容易;楚国伐庸、麇,逆流而上,进程缓慢,不利于进攻。且庸、麇背山而临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这种地理地形对楚国构成了极大威胁。一旦庸麇发难,楚国不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