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次贷危机(1)

第(2/2)页

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一、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

        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历来重视通过消费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称“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在表面上促进了生产。

        二、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老百姓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

        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

        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统计表明,这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收入却不见增长,与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密切相关。

        三、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

        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

        例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给与储蓄机构与银行相似的业务范围,但却不受美联储的管制。

        根据该法,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

        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立法,彻底废除了1933年《美国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

        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

        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对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造成严重影响。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