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栖梦人

第(1/2)页

曾经一度很受欢迎的《好运泉》是一部哑剧,对20世纪接触过有声电影的孩子来说它太无聊了,不过对于更早——并不是无声电影的时代,而是公元前的罗马帝国来说,哑剧的兴起与它辽阔的版图有直接关系。
    圣经里说,为了阻止人们修建通天塔,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得人类之间不能沟通。
    古罗马则是因为征服了太多国家和地区,说各种各样语言的人太多了。古希腊人在希腊化时让征服地区都说希腊语,传说从希腊到印度只要会说一门语言——希腊语,就足够了。而只用一种语言表演也不现实,因为观众会很少。诗人、剧作家、演说家常常夸大事实,追求的是吸引观众,如果用多种语言同台演出更不可能。
    哑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曾有一位小亚细亚的使者赞赏哑剧“艺术家的姿势是那么令人折服,他所显示的事物是这么清晰,连听不懂讲解的人也看懂了”。
    《好运泉》这部哑剧看不懂,有可能是演员表演地不够到位,毕竟演员都是学生。
    后来随着礼堂里的一场大火,这部戏不再学校上演,圣诞节也不在学校过,大家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和家人团聚了。
    当波莫纳头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崔尼迪的时候,就发现她不是个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女人,就像她头一次看到菲茨杰拉德不让伊西多拉带走她的痛苦时,那又惊讶又被冒犯的神情。
    即便康德不认同,快乐和痛苦如功利主义者说的那样主宰着人类,痛苦当然是人们急于舍弃的,谁会想要保留它呢?
    对于上了电影海报的第四个人物,光头二人组中除了孟菲斯的另一个,他其实代表的不只是叛徒。
    他和崔尼迪是不一样的人,崔尼迪可能想着人类自由、摆脱矩阵控制之类伟大的理想。
    如果说矩阵真的被尼奥所代表的“救世主”给破坏了,从睡眠仓里“醒来”的人们首先要面对一个一无所有、满目疮痍、世界末日后残留的世界,他们抬头看着天空,看不到漫天繁星,只有厚厚的、阳光也无法穿透的乌云。
    矩阵与充当“电池”的人类其实就是一种生命共同体,虽然人类和矩阵代表的机器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共同体本身的存在”首要任务就是血脉的延续。
    人类在矩阵里的“自我”只是一种“残留”,因为人从未睁开过眼睛,看镜子里的自己究竟长什么样。
    矩阵里的人是“农场”培育出来的,供体也许根本就和产出的人类,在矩阵里的父母毫无关系。
    矩阵里的人和矩阵外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聚集,他们真的能够接触彼此。
    或者这样解释,矩阵需要人类,人类也需要矩阵来维持一个庞大的“幻梦”,因为在“矩阵”外的世界不止是国家,连地球都已经被毁灭,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了,他们必须依靠那个小小的舱室生存,倘若他们睁开眼就发现那个“胶囊”,和渐冻人一样一天都无法挪动分毫,很多人会疯的。
….

    如果人类选择不生育,那么“机器”就没有充足的能源继续运转,而它又不愿意抹杀掉自己的存在。
    机器人三定律里,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没提抹杀的事。
    而第一条是不得伤人、或任人受伤而袖手旁观,第二条是必须服从人的命令。
    当人类用机器去杀伐别的人类的时候,第二条和第一条就会发生冲突。
    也就是说没有“保险”的机器无法“预知”自己操控断头台会给人类造成伤害,它只是将闸刀提起来、放下去,有“保险”的机器会在碰触到物体后回弹,不论它碰触到的是不是人的脖子。
    机器是没有辨识能力的,它只是一堆传感器,但第三定律告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对机器来说什么是“自己”呢?
    人类希望机器从第一定律到第三定律去执行,但机器却可能从第三定律“觉醒”——如果没有人类多事的提醒和多疑狡诈的自我保护意识的话,它是不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
    接着它再处理第一和第二定律,即便这两条定律存在矛盾——把人类关在胶囊里,他们不就不能伤害彼此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