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一本两拍与剧集新计划

第(2/2)页

何,这份坚持确定很能打动人。

  “不过,在拍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之前,我看了这个剧本后产生了一些被引申的念头……”

  莱曼从办公桌上拿出一份他之前的几天每晚睡前花了点心思写的新作提纲递了过去,“你的视角是从患者本人出发,而我想到了一个以健全人视角的病患剧本。”

  他说道:“这也是你描写的很精彩,我看了有所启发,正好我前段时间翻到了一篇有关血癌的文章,再结合你调研的那些有关药监局的事,有些不是滋味,所以想请你帮我润色一下这个剧本。”

  “呃……”沃雷克有些懵。

  今天谈的不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吗,怎么又牵扯到了一个新项目,还是因为我的剧本被启发,好乱啊。

  沃雷克思维有些混乱,指着自己的剧本问:“那我的这个……”

  “拍,一起拍,你可以看作是一本两拍吗,只不过内容和视角划定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这个的话,我已经写了大概的框架,剩下的由你来填充,然后两个项目一起立项,分开拍摄就是了。”

  “我等会就跟制片部打招呼,优先启动你的剧本,把剧组搭起来。鲁尼尔跟我说过你想跟组,那你多挂一个制片顾问的职位吧。”

  “多谢先生。”

  沃雷克大喜,也不再犹豫,果断答应下来。

  他咀嚼着剧本封面《我不是药神》的名字,有了往里探索的动力。

  ……

  前世《我不是药神》上映的时候,很多内地观众才关注到了一部有着差不多立意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且表露的锋芒、更凛冽。

  但别以为题材相似,就被一些小编带了节奏:《药神》是什么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这是很有歧义的一句话,大致跟“《艺术家》靠默片拿小金人”差不多,都是一些为了流量、点击不择手段的人故意引导的产物。

  初看这句话,不明白的还以为《药神》“抄袭”呢,就跟有些人觉得拍了默片一定拿奖一样可笑。如果真的两部电影都看过,就会发现两者都是在讲病患,却塑造了两种迥然的氛围风格。

  从浅层意思方面来看,为什么两部片子之间能产生这么强烈的联想?

  首先肯定是因为,两者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医患题材电影。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为慢粒白血病患者代购药物被抓的“药侠”事件;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则改编自上世纪8、90年代一位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夫患了艾滋被医生指出只有30天可活,却坚强的与病魔斗争活了7年,被誉为生命奇迹的真人真事。

  虽都有艺术化加工,从结构来看它们也肯定是相符的类型片。

  可类型相符代表不了什么,这就好像《敢死队》和《第一滴血》都是动作片,但它们拍得重点也完全不一样。

  《药神》突出的是是底层悲凉的灰度与英雄主义的暖色对撞下的复杂况味,很有亚洲文化圈的思想刻度,就像你看一般的美国血浆恐怖片和温子仁本身的经历所杂糅、碰撞,自成一派的温式恐怖。

  你不能指着《致命玩笑》(典型的血腥恐怖片)说跟温子仁拍得恐怖片没差别。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想表达什么?

  它是人物传记加工,突出的更多的是罗恩-伍德鲁夫这个人和他扛艾所遇到的事和物,整个电影后半段完全是尖锐、顽强的刻画一个人充满生的渴望,就如那张经典的宣传海报那样(瘦到变形的马修驾驭着发怒的公牛)——“在颠簸的牛脊背上紧握生命的缰绳”,纯粹又生猛。

  两部作品视角都不同,承载的怎么可能是一个意思?

  《药神》的健全人视角,其实也就是观众视角,全程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近、了解、体恤白血病人这个群体,慢慢共情。

  而《俱乐部》能呈现的震撼和感染力,则全来自主人公的抗争精神,视角至始至终锁定着他。

  所以相比而言,《我不是药神》观影门槛更低,情绪点广泛而密集,时不时就往观众的心窝子戳一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则是将求生意志做到了极致,整体更为抨击。

  非要找个《俱乐部》的优势,那也是《药神》因为某种不能描述的原因,单纯又粗暴的将药企脸谱化了,做不到像《俱乐部》那样没有审查困扰炮火异常猛烈,处处明示着研发抗艾药物的药企与医院和药管局之间的利益勾当,承诺给医院和医生分红,打击其他有治疗效果的药物,将矛头削得无比尖锐。

  但这点,完全不影响《药神》是部佳作,比很多故意煽情的电影立意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本,莱曼会选择让沃雷克来填充《药神》——借的就是这位锋利的笔锋加上这一点。

  再者,作为一个东方思维环境下的穿越者,莱曼本就喜欢《药神》中充满暧昧的中庸哲学,他今年的拍摄计划就是这部,《俱乐部》则根本不在他执导的考虑范围内,包括《饥饿游戏》。

  将剧本的事吩咐好,莱曼看向鲁尼尔,“你们编剧部也有一件事。”

  这些天被《艺术家》“非议”恶心到了的莱曼坚定的想立项一部讽刺舆论的剧集。

  “什么?”

  “我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以前的纸媒、电台时代,人们还相对理智些,能区分那些无良自媒体,但等到这些无良自媒体把发声渠道转移到网络,情况又不一样了,是大家没有思考能力了吗?”

  “年轻人不喜欢看报纸啊,很多报纸主编还相对有底线,再加上生活阅历这块,越年轻的心智相对更不成熟,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思维引导。”

  “是啊,所以网上的节奏才满天飞,今天黑这个,明天黑那个,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成了无良自媒体的传声筒,甚至发展成了一张图、几句话就能逼死一个人。网络放大了人们的戾气。”

  太多太多的反转,太多太多的恶性舆论事件,前世今生都见得多了,莱曼皱着眉头:“或许很多人再年长些会对过去的自己那些不理智的发声灿灿一笑,但有了推特、脸书、雅虎等渠道,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利用的对象而不自知的现状太可怕了。

  这种社会问题,我一个导演肯定解决不了,或许网暴发言真的需要实名制才好吧,尤其是那些上升到个人侮辱及诅咒的,看着真的让人心里发寒,让人不禁感叹为什么一个陌生人可以对另一个陌生人有那么大的恶意,巴不得人家死……

  但既然没有这种政策,我还是想做点什么,站在我现在所拥有的力量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没小蜘蛛被寄托、塑造的那般奉献和伟大,只是一些力所能及的能对观众起到那么一点点的反思和触动都好……”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