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一本两拍与剧集新计划

第(1/2)页

  “随便坐。梅斯,两杯咖啡。”

  莱曼面带笑容的招手示意鲁尼尔、沃雷克坐下。

  咖啡倒来,梅斯凑过来低声提醒另一件事:“老板,刚刚万D影视那边有电话过来,说后天他们就要召开记者会披露交易……”

  “好,我知道了,帮我肯定回复。”

  哈,好莱坞又要变天了。

  坐在对面的鲁尼尔看着面前的大老板突然有些百般滋味在心头的神情,一时有些拿捏不住。

  不就立项一部带有反抗意义的电影吗,这是咋了?

  瞥了下旁边的沃雷克,发现对方正襟危坐,完全没看这边——你也太怕了吧。

  “BOSS好。”鲁尼尔见梅斯出去,挤笑道。

  “老板好。”沃雷克赶紧跟上。

  莱曼微微颔首,消化完这个很重大且对曼恩传媒有所利好的讯息后,很快回过心思,把目光方到了有些拘谨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编剧作者身上。

  对方的才华,他是十分认可的。

  想想看,一部直指药监丑恶规则,把一个小生捧成影帝的剧本,怎么会是庸才?虽困顿过,但被人挖掘赏识,一遇风云便化龙本身也代表剧本底子好,只不过之前的商业价值和投资风险没得到一些人的认可。

  毕竟,奥斯卡是有很多没那么公平的机制,但能入围,其实已经代表了一种承认,这一点,主委会还算做得不错,有认真筛选……

  “不用太拘束,大家只是就创作聊聊。”

  微微一笑让人如沐春风,“你也不是外人,我就不整那些虚的了。

  我是听鲁尼尔推荐,才翻阅了你的那个剧本。

  我的第一感觉,是很不错,很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这很好。

  但平心而论,我不可能给它开出很高的投资,你也清楚,你想透过它表达的那些道理,不会赢得大众的欢心,它注定是个小众产物。”

  莱曼很客观的评价着,一边说,一边观察着沃雷克。

  沃雷克遇到过那么多次的拒绝,心境已经比较强大了,而且莱曼其实也没说错,很多制片厂或者导演看完它的剧本,都是认可它的创作,怀疑它的产出。

  大环境就是如此吗,文艺片就是卖不过娱乐片,不承认也没办法。

  此时莱曼这么说,他也谈道:“我一开始创作它的时候,就是在一份杂志上看了那个牛仔的报道心有感触写的,我就是想写一个患了艾滋,却活得更像一个硬汉牛仔的人的故事,没想太多其他的,投资预算方面,能拍出它就好了,成绩可能不太好,我……”

  有些话他说不出口,或者说好不容易有人愿意立项,哪怕他明明心里很想把它拍好——想达成这一点,没钱可不行,但也只是沉默。

  莱曼瞧着他这般,好笑道:“你误会我了。我也是电影人,也有自己的情怀。

  在我看来,电影要产出相应回报,正向的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肯定没错,但一点追求都没有,也绝不可取。

  我刚刚的意思是,我们都清楚这个项目花费太高,会在本就很难有盈利的情况下,加重支出,所以我打算看齐《撞车》,你知道《撞车》吧?”

  “嗯。”沃雷克点头。

  《撞车》,06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一部用巧妙的电影语言深刻分析了美国社会阶层与种族关系的佳作,单从方向上看,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有相似之处。

  莱曼拿出剧本,敲敲桌子,“那部电影在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后,运作出了全球近8000万的产出,我们如果要投拍这部电影,肯定也是希望它能冲奖,出名了,才更有可能让观众愿意看它,按这个等级来算,《撞车》因为不被人看好只花了600万,我的话,是愿意拿出3000万的。说白了,我愿意为这个项目承担这么一笔开支,再多,就超出我的心理预算了,你的意思呢?”

  什么叫“峰回路转”?

  沃雷克听着的这些就是,前面又是举例《撞车》,又是分析《俱乐部》的题材受众不会很广,他还以为老莱曼只是想投点钱打发了这个项目,没想到,最后竟然开出了3000万经费预算。

  3000万什么概念,一部比较上档次的商业片也就这个级别了,而奥斯卡包括国际三大电影节的大部分参奖文艺类电影,都达不到这个数字,对他本人来说,他最开始想的也不过是1000万就OK——

  他算过,请几个实力派影星,去德州取景,4、50天的拍摄时间,1000万精打细算一下肯定是够的,但如果有3000万,整个剧组的班底和人员组成只会更好。

  去过工会就知道了,是1000万的剧组更吸引人,还是3000万的剧组更吸引人才加盟,这根本不用比。

  这一刻,沃雷克的情绪那叫一个起伏,被莱曼“逗”坏了。

  确实是起了点逗乐的意思。

  莱曼早就有拍摄计划,故意说得曲折一点,无非是坚定沃雷克的心,让他对公司感恩,不至于说到时候《俱乐部》赢得大奖的青睐,心就飘了。

  他是知道这种陡然的名声不是每个人都能沉住气,只能说是提前打预防针,让他对公司的观感更好。

  一点管理心机,无需多言。

  反正,这一番讲话满满的提携胸怀。

  想想,这也很符合,莱曼一路走来,确实是真的愿意让利,愿意提携新人吗。

  扎导、温子仁、诺兰包括现在的弗朗西斯-劳伦斯和漫威捧出的大导,这些人无一不是在他手下迈过了A类商业大片的门槛,就更别提那些其他的幕后工作者了。

  别以为这很容易,过去的好莱坞,大部分人都是从片场助理干起或者科班毕业,找来点资金开部低成本试水,慢慢过渡到1000万级别、3000万乃至6000万级别,这中间不知要证明多少次能力,才有机会被启用为A类大作的候选人。

  瞧瞧卡梅隆的上升经过就知道了,从临时接过导筒的《食人鱼2》,到《终结者》大爆后,他都在几千万左右的预算级别打转了好几年。

  再看看曼恩传媒旗下的合作导演,哪一个不比他快。

  事实就是证明,莱曼远比其他制片厂更愿意给人机会,也愿意相信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拿出条条框框限制导演的发挥,最后把人逼走。

  这种恶性循环,可很少在曼恩传媒身上出现。

  一旁,鲁尼尔同样是心思一正,暗自佩服。

  曼恩传媒是一家商业公司,但他最佩服的是大老板莱曼并不只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愿意每年拿出一部分份额放到艺术片上,保持一抹亮色。

  这已经够有追求了,起码给好莱坞相对亏损严重的剧情片分类留出了发展余地,也给了一些想从电影里得到些什么的观众不那么浮躁的观影环境。

  不管如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