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糖芋艿

第(1/2)页

这家老店在山塘街,不是游人如织的商业街,而是坐落在往东走百八十米的小巷子里。

        甜品店名字很简单,就叫品甜。招牌不新,门脸也小小的,处处透出岁月的影子——老旧泛黄的柜台后面坐着个慈眉善目的孃孃,室内的桌椅擦拭的很干净,就是看起来有些黯淡。

        “老板,要一碗桂花赤豆糊,一碗桂花糖芋艿。”林檎走进店里点餐,“秀秀,你还想吃什么?”

        “酒酿饼吧!看着就好吃”邓秀咂嘴,“枣泥拉膏是什么?这个也要一份吧!”

        “要等的哦!”柜台后的孃孃抬头,“酒酿饼和拉膏要现做的!”

        “好的,我们不着急!”林檎扫码付款,现在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为了美食,等一等又何妨呢?

        在等待的间隙,林檎和邓秀仔细地看起了《牡丹情》的资料。可能是怕泄密,龚涛并没给两人发剧本,只是给了剧情梗概和创作手记。

        《牡丹情》的故事乍一看有点老套,细细品读下来却能发现些不一样的东西。

        故事背景在现代,故事主线是女主角穆丹在男主角柳笛的帮助下,修复苏六朋画作《牡丹亭》,完成爷爷的遗愿。

        初看粗略一读只觉得是爱情故事,但是结合创作手记和梗概里的细节,林檎大致拼凑出了内核细节——追逐潮流的年轻人认识传统,走近传统,再到身体力行的传承文化的成长和转变。

        文化自信的不是给自己灌输文化有多少历史,有多少人热衷,有多少的作品,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女主角完成爷爷遗愿的过程,也是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

        “呜呜……木头,我没什么思路。”邓秀仔仔细细看了两遍资料,还是没有灵感,“这个剧情加上你的昆曲,跟我们平时练习的都不一样……”

        “不一定要结合戏曲啊!”林檎拄着下巴看向邓秀,“部分歌词可以用戏腔,或者用戏歌。”

        “啊?这俩不是一个东西吗?”在邓秀的认知里,还没有戏腔和戏歌这类的概念。

        “戏腔就是戏曲唱腔,这个我也不太会,就是小时候当兴趣学了一点。”林檎想了想,尽可能简单的解释道,“戏歌就是模仿戏剧的发音特点,加入戏剧音乐元素的歌曲。”

        林檎边说边在音乐软件搜索,“比如说《贵妃醉酒》就是京剧,《梨花颂》就是京歌。”

        因为邓秀之前多少听过一些京剧,林檎就拿京剧举了例子。

        邓秀蹙着眉头开始听这两首曲子的差别,“我好像明白了,我回去再研究一下。”

        “回去再说嘛!来喝粥!”林檎把赤豆糊推了过去,“她们家红豆沙磨得特别细,吃起来口感特别好,也不是特别甜。”

        “这个黄的是干桂花,白色的是什么呀?”邓秀好奇地用勺子挑起来红豆沙上浮着的白胖小圆子。

        “是糯米圆子。”林檎笑了,“这个还可以和酒酿一起吃,咱们家附近有家甜酒酿,你要是喜欢,今晚回去可以煮来吃。”

        “这个有馅嘛?”邓秀小心翼翼地吹了吹,没等林檎回答就咬下去了。

        “看样子你已经知道了。”林檎挑眉,伸手拿过另一碗糖芋艿。

        s市的芋艿和荔浦芋头不同,芋艿煮熟过后莹润光洁,如玉凝脂。用中医调养的眼光看,具有温和性平的特点。品甜的厨师在煮的时候应该是放了碱,芋艿并不是纯粹的莹白,而是带着淡淡的粉色,有些俏皮可爱。

        吃起来口感滑溜溜的,有点奇妙,但更多的是怀念。小时候,不擅厨艺的外公经常带着林檎走街串巷的吃各种小吃,小时候家里人不让吃太多甜的,糖芋艿就是童年为数不多的甜蜜。

        两碗甜品即将见底,酒酿饼和枣泥拉膏终于端上了桌。

        酒酿饼的饼皮是把酒酿和在面里制作而成的,外表看起来有些硬挺结实,吃起来口感却意外的松软。除却糕饼的甜,还夹杂了酒酿的微酸,林檎一口气吃了半个才停下来。

        一般来说,酒酿饼都是加馅的,有豆沙、玫瑰、红糖和芝麻馅的。但是品甜家的酒酿饼只是简单的素饼,不过老板除了饼,还上了一个分作四格的小碟子,里面盛了桂花酱、玫瑰花酱、青梅酱和炼乳,搭配不同的酱料,可以品尝不同风味的酒酿饼。

        枣泥拉膏是用糯米做的,盘子里摆了几块灰扑扑切成菱形的拉膏,看着有棱有角的,放到嘴里却是柔软异常的口感。枣泥香融入糯米团里,再加上表面完整的松仁,吃起来层次丰富,精致有趣。

        两个人在小店吃吃喝喝消磨了不少时间,走出小店时夜色已至。邓秀刷星博发现有家口碑不错的卤味店,说什么都要今天吃。林檎看了看地址,在平江路上,离家不远,也算顺路,就带着她去了。

        平江路是s市的一条历史老街,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