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为融合的准备工作

第(1/2)页

“一人一文?所有工作都干完才给一文?”

        “是的。”

        林遥祝给朱桂的答案让朱桂懵逼了。大明铜钱在东南亚很流行,但是流行度有这么高吗?

        然后,林遥祝很自然地为朱桂讲解起了海外的生意经。

        铜钱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很长,从秦始皇开始铸造外圆内方的“孔方兄”开始,这种内有圆孔的铜钱就是中国货币的标志,每个朝代都将铜钱的铸造工艺视为国家机密,将铜矿的开采视为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偏偏中国又是一个极度缺少铜矿的国家,钱币的发行量总是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钱荒时有发生,但国外对中国的铜钱乃至金银的需求量更大,在国内一两银子能换700--800个铜钱,但在日本只能换300个左右,日本的铜钱显然更加值钱,那些走私犯和投机商们就把一船一船的铜钱和铜料运出国,换成货物运回国内挣钱,或者干脆换成白银回国,再换铜钱出国。

        对于当时比较大的国家,比如日本和朝鲜,越南等国来说,他们自己的铸币技术也有,但是与明朝的生意总是不能缺少的,他们一方面大量输入中国的铜钱,一方面自己也起炉子开始仿造,供本国的商贸人士使用。

        只不过小国要对外做生意,当然需要一种大家都能够信任,质量又好,来源又有保障的货币来使用,于是这些小国在互相贸易时,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拿来主义策略,直接进口中国的铜钱作为国际货币进行交易。中国毕竟是大国,货币质量上乘,币值稳定,信用度高,完全可以作为通用货币使用,于是在自己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来自中国的钱就成了宝贝,而这又吸引了一批精明的走私商人首先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了一项暴利“官倒”活动。

        按照林遥祝的说法,大明一文铜钱在这儿等于三文。而这儿的每一个奴隶从生到死,从未拥有过自己的财产。

        “原来是这样。那么,侯大人,发钱,但凡来的一人发一文,就用本王新带来的铜钱。”而朱桂听了之后,不仅没有反悔,反而是更下定决心发钱了。

        林遥祝有点儿木,他这么说,其本意是用来劝说朱桂少发钱,甚至不发钱。他可以代为回旋,就说说差了意思。

        这样既可以表现他的能力,同时也是在讨好朱桂。但是朱桂没同意?!

        不仅没同意,反而更要发钱?为什么?

        那可是钱!

        没人不喜欢钱吧?

        “你,林遥祝,你负于监视。如果有人敢没收本王的赏赐,本王不介意取下他的脑袋。”

        朱桂是认真的。他铸的铜钱在大明没有流通起来,反而东瀛开始流通了,并给朱桂带来了源源不绝的钱力暗能。

        说来有趣。朱桂让空海和尚带去的铜钱,东瀛将军很满意,并以此赏赐大名,为他得了个“铜钱将军”的名号。

        而随着他的名号传播,这竟然也成了朱桂的一部分钱力,这是朱桂没想到的,也是他所希望。

        而在南疆,在这里他是肯定会发行钱币的。如果不是这年代的矿业不发达,他甚至会把自己的头像做上去。

        但是中国铜矿太少,所以中间缺口的铜钱更适合,这样干可以多铸铜钱。

        暗能这玩意儿,他是不嫌多的。虽然现在一天的暗能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他过去上街打人还多,但是概念的进阶花费更多。

        随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