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红叶书》(十六)

第(1/2)页

书成于初春,金絮关于起什么名字想了很久。

        最终和梁风一起定为《红叶书》。因为主人公就是慕红和叶青。

        成书也有一指那么厚,原本没准备写很长,但金絮不讲究分回断章,全凭手感,每写成一段即分为一回,最后竟然有五十四回之多。

        “需要重新攥抄一份么?”

        梁风问。写的时候还不觉得,写成之后再看未免太乱了,两种字迹混在一起,还有涂改,写到后面发现前文有需要增删之处就用纸条写好夹在当页中,导致整本书虚厚。

        “这书若是给旁人看,想必是看不懂的。”

        “那就抄一份吧。”金絮倒也无所谓,脸上成天成天地开心。

        “王爷,这是我们写成的书呢。”她满怀憧憬,“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是下一个笑长生!”

        “嗯,你一定是下一个笑长生。”梁风也笑应道。

        “我去和娘亲说,要用最好的纸!”金絮抱着书本,小跑地走了。

        天气暖和了,弓弦不硬了,梁风练箭又殷勤起来。

        算算日子,他来太南快一年了。不知越国那边怎样。梁风问过金延守,只说越国那边没什么动静,每月的请安折子如常,但金丞相这么说完之后,反问了他一句箭术练得如何了,梁风便隐隐约约觉得局势应当不像他在太南感受到的这么安宁。

        他在金延守上京之后又去了趟天机阁,阁主告诉他,淮南王在越国应当已经一切准备就绪。

        梁风回去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就跟同他来太南,并将他每日行程汇报给陛下的那个太监说,他于箭术一道已小有所成,可以准备回京了。

        太监什么都没说,揖礼告退。

        梁风觉得自己长大了,该面对的事情必须得面对。而这一场太南之行,他还是充满感激与怀念的。

        又去马场,梁风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射几次箭,每拉开弓都要当成最后一次。他觉着自己如今的箭术应当有顾俨北三四成功力吧,再练个几年,不知能不能达到他初来太南时顾俨北向他示范的那一箭的威厉。

        练空几筒箭,金絮来了。

        “王爷,王爷。”

        像是专找他来,梁风侧目,“怎么了?”

        “王爷,娘亲说,书上得有个署名的。”金絮走过来看着他道。

        “署名啊,倒是忘了这个。”梁风说:“署名可得好好想。”

        “是呀,我想以后还继续用这个名字的,可是越慎重越是不知道该怎么起。”

        梁风也一起想,“比如寄托你的文思理念?像是笑长生那样。”

        “哦——”金絮有些些恍然,“原来笑长生是想在书里笑一辈子啊。”

        “要不要叫‘红叶生’呢?”金絮说:“因为《红叶书》是慕红和叶青的书。”

        “红叶生写红叶书,可以啊。”

        金絮笑起来,“那就这么定了!”

        梁风也笑,“你自己有主意,倒也不用凡事来问我。”

        “可是这书王爷也有参与啊。”金絮两只眼睛看着他道:“下一本书我遇到问题还能问王爷吗?”

        梁风一顿,低头答:“我应当很快就回京了,下一次来太南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金絮闻言,眨着眼珠子若有所思地打量他,然后一笑,“那王爷,再见喽。”

        “嗯,再见。”

        “以后我要是又写成一本,一定寄给你看看。”

        “好啊。”

        没过几日,圣旨下来,召应和王回京。携圣旨下来的人是金延守,这次他只在太南住了一晚,隔日就与梁风一同上京。

        再行那条穿山而过的小路,梁风全程配合金丞相赶路,完全不拖后腿,他也很着急知道现在朝堂上是什么情况。

        金延守同他说:“王爷,陛下原本是想等淮南王起兵时再召您回京。”

        他一愣,等淮南王起兵再召他,那时还会是回京吗?梁风问:“我主动请旨回京,陛下会怎么看?”

        金丞相慢慢地说:“陛下还是高兴的。”

        “陛下会下旨让我阻拦淮南王吗?”

        金延守沉默片刻,才道:“会。”

        梁风低下头,安静听着车轱辘与风声。

        静了似乎许久,金延守侧目看向他问:“若陛下命您带兵征伐淮南王,您会愿意吗?”

        梁风还是点了头,与金丞相回视,“不为淮南王,不为母亲,我只是觉得,不能这样做。”

        金延守不再说话,梁风又问:“如果淮南王失败了会怎么样?”

        “难免一死。”

        “那如果”

        他止住,想了想还是不问的好。

        “王爷想问如果淮南王成功了会如何?”金延守却看穿他所想。

        梁风不言语,金丞相自答:“如果他成功了,就是朝堂上的其他人,难免一死。”

        梁风无言下去。

        金延守看向远方山景,说:“即便他成功,将来的日子,淮南王绝无可能安心。”

        很快抵京,梁风面圣后隔日便上朝,朝堂的忙乱让他大感震惊。

        他才知道,大周如今面临的局势,最严峻的不仅仅是淮南王,还有各地水患、旱灾,从前治水的大臣几年前去世,水患问题压了些年才爆发出来。

        梁风只在书上看到过水患灾情,不懂得如何治理。皇帝眼下也无暇处理水患,安置灾民才是关键。

        这些事情梁风管不着,他一入朝,梁究便破格升了他的军衔,升为右将军,调置太尉麾下,与太尉和崔固一起商量对付淮南王的法子。主要针对淮南王手下的林怒和赵横。

        梁风大小居然也是个将军了,师出林、赵,对林、赵带兵的强弱点有一定了解,他说的话,竟能让崔固正视。

        然而梁风很苦恼。

        “可我知道得并不多,我在越国时没有亲见过林、赵带兵,类似的操练指挥淮南王全让我避开了,我最多只知道他二人在近身打斗上的弱点。”

        围着沙盘模型,众人看着他沉默。

        沉默许久,太尉叹息一声,口齿不清地说:“大周缺良将啊。”

        梁风也这么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还不在对敌人缺乏了解上面,而是缺良将。

        此时的大周军营中能被称上一声“将军”的人全在这了。其中只有崔固与太尉作战经验丰富,然而崔固更多是与匈奴对阵,太尉年已九十四岁,去年被梁究强令召回军中任命,上阵甚至不一定握得住刀。

        其余人只有梁风、金诚金诺与崔固长子崔敬先、太尉儿子,还有前年战死的贺兰将军儿子,这都是没有杀过人、空有一身武艺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后辈。

        梁风满脑子只有一句俗语:赶鸭子上架。

        “越国有多少兵力?”金诚问。

        崔固摇头,“这一年多来,朝廷派去越国做三公的人全都死在了半路,陛下至今不知越国到底有多少兵力。”

        “那大周呢?”梁风问。

        “大周现如今兵力只有七万。”

        “那么少?”

        崔固侧目向他看来,只说:“匈奴。”

        梁风恍然,前两年匈奴大肆来犯,崔固和贺兰将军带兵征伐,贺兰将军战死,崔固携残军追至西北,虽暂时击退匈奴,但自身元气大伤。

        他记得,就是那年,梁戟决定杀死周敦。

        现状似乎无解,只能兵来将挡。

        几日后早朝,金延守以大周缺乏兵力为由,建议征灾民入军,紧急训练。

        皇帝允了。

        梁风忙了起来,他手下都是崔固调给他的人做帮手,熟悉军务,事无巨细地辅助他。梁风一边每日接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