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第(2/2)页



        他们这时候已经离松江很近了,两艘小艇走了一天一夜,就见到了阳光普照热火朝天的松江码头。

        码头上的人都很好奇地望着这两条小艇,有人认出了那是莫记船队的水手,上前寒暄几句,于是莫记的船在海**劫沉船的消息就不翼而飞了。

        莫记船队自成立以来就因其设备精良人员得力,每次出海都能赚得盘满钵满地凯旋,这几年的发展更是好得叫人眼红。松江不少人家都想染指一二,全都被莫钟书不客气地回绝了。也曾有权贵想要豪夺,却被吕熠那个大土豪暗中教训一顿,吃了亏还猜不到莫钟书后面的靠山是谁。现在松江已没人敢明目张胆地打莫钟书的主意了,但见到他吃亏心中暗爽的人就多了去了,此时就都不遗余力地为那事故加一点油添几滴醋,仿佛莫钟书前几日的处境越危险他们占到的便宜就越大似的。

        莫钟书让船长留在码头上善后,他自己先骑马回家去。只是他没想到,就这么一小会儿的工夫,他们出事的消息已衍生出n多版本,并且走得比他胯下的马更快。

        莫钟书刚一进家门,潘慧言就带着孩子们扑了上来,如此热烈的欢迎仪式差点没把他吓倒。虽然他知道自己每次出海妻子在家都会一直悬着心,每次他回家都会让她连着欢喜许多天。但她不是那感情外露的人,极少在人前表演恩爱。

        莫钟书担心,如此反常,不会是发生什么事了吧?目光转了一圈,老太太和两个孩子都安然无恙,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眼睫毛上还闪着泪光,笑容中带着失而复得的欣喜,两个孩子更是一个一边地抓牢了他的两只手不放。他就微微地笑了起来,家里准是已经听说他遇险的消息了。

        其实那消息带给莫钟书的好处是大大的。潘慧言比过去温柔多了,不管他怎么玩两个孩子,她都只笑眯眯地看着,有时候还会凑过来一起玩。

        莫钟书抓住机会,提出要教两个孩子游泳潜水。他早就想教孩子学会这个求生技能,但潘慧言一直反对,生怕她的孩子在玩水时发生意外。这时她嘴角抽搐几下,压住想要跳起来骂人的冲动,勉强笑道:“也好,学会了就不怕掉池塘里去了。”这下子不单是那位已经习惯了河东狮吼的丈夫受宠若惊,就连两个孩子也眨巴着眼睛奇怪老娘怎么换了个人似的。

        几天之后这种优厚待遇渐渐削减,莫钟书就暗想,下次出海回来要在进港之前先把大船藏好,他自己先乘个小艇回来,好再次享受这番特殊礼遇。

        这一天,两个孩子都上学去了。潘慧言去年就请了一个老举人来家里教导儿子功课。这时代商人的地位卑贱,只勉强比那些下九流略强一些,许多商人为了保住家财不得不依附于官宦家族。莫钟书从来就不屑于此道,但却没人敢小看他。老太太和潘慧言都认为这是因为莫钟书身上有着举人的功名,等闲人不敢惹他,因此也对莫云遥寄予厚望,早早就勉励他长大后要考个功名回来。莫钟书虽然不赞成这么早就把孩子拘束在四书五经里头,但也不能公然唱反调。莫云逍见弟弟上学,强烈要求同等待遇,莫钟书也点头支持。

        莫钟书闲着没事,想起前几日在那小岛上的鱼脍不错,便叫厨房送了几条活鱼来,他要亲手给家人做菜。但这鱼脍和别的菜式一样,都是看别人做来简单容易,自己动手就困难多多。正当他满身腥血手忙脚乱的时候,管家进来禀告:“松江府谢通判来了。”

        这谢通判就是莫钟书当年在观澜书院里的同窗谢一鸣,去年才刚调到松江任通判。这通判听说是六品,应该是比知府小一点,但又在好些事情上能掣肘甚至反对知府的决定。莫钟书一直没搞清楚那是个什么官儿管啥的。跟官府来往打点的事儿历来都是大富负责,不过莫钟书的船队照章纳足了税,也没想过要犯什么法,大富就是逢年过节随大流地送几次礼了事。

        莫钟书跟谢一鸣不熟,但他刚调到松江来时,方睿就专程写信来说过他这些年的经历了。谢一鸣第一次进京会试时名落孙山,第二次中了三榜同进士,派到西北一个小县去做县令,后来他娶了一位朝中大员的外甥女,从此就开始飞黄腾达步步高升。他刚到松江的时候,莫钟书见过他一次,当时城中士绅设宴给他接风,两人远远地打个招呼,之后再无来往。他今天来干什么?

        莫钟书头也不抬,一边继续跟案板上的鱼奋斗,一边道:“我今天没空,不见客。”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讨厌谢一鸣这种人,便连话都懒得跟他说一句。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