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盛夏(五)

第(1/2)页

解决肚子问题之后,我们便回到住的别墅,准备睡个午觉,让下午更有精神一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

        在睡完午觉之后的我们没有去办公室,直接去了汉武大学的图书馆,之前我从未来到汉武大学的图书馆,我站在汉武大学图书馆前面的平地上时,被眼前的这一幕真的把我震惊到了,图书馆的规格很大,比首都大学的图书馆还要大一些,从室外但没有首都大学的外表好看,首都大学的图书馆,占地面积很大,室外装修全部用的白色的瓷砖加上极具现代化的瓦片,给人的感觉更是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汉武大学的装修给我一种颇为复古的感觉,淡黄的瓷砖配上老式的瓦片,呈现的是一种民国风。

        谈不上,更喜欢那个学校的图书馆,只能说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我们向工作人员出示了我们的证件,然后走了进去。汉武大学图书馆只有六楼,比首都大学图书馆少了三层,但这并不能代表了什么东西。

        我们前往文艺类图书区,在来进来的时候,苏泽已经向工作人员问过了位置,做这种事情,苏泽总是很勤快,在我看来,他这是在走秀显摆!毕竟他每次去问这种东西的时候,都会拿出手机看看自己的样子,整理整理发型,拉扯拉扯衣服。

        汉武大学图书馆里面人很多,但却很安静,每个人都在安安静静专心致志的做自己的事情,我没有感到特别惊奇,毕竟在我看来每个大学的图书馆应该都是这样。

        我们进入文艺区的屋子里面,我这时才感慨,真大,一眼下去尽头很远,而且每一个书架都很高,所以随处可以看到书架的地方摆放着小型的人字梯,方便借阅的人去拿。

        我们虽然提前查了戏剧类的书架在那里,可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这足以体现汉武大学每个区域藏书的浩大了!

        我在戏剧类那一排排书架里终于找到了我要找的书《中华文明史:悠久辉煌的戏剧艺术》《中国戏剧》。然后带着这两本书在阅读区找到了一个空闲的位置坐了下来,从背包里面拿出笔记本电脑以及笔记本,开始了我的研读。过了十多分钟,苏泽才抱着几本很厚的书坐到了我的身边,也是拿出电脑和笔记本开始看了起来,我没仔细的看他拿的是什么书,不过想便知道,是语言类和戏剧类结合的书籍。

        汉武的夏天很热,特别是在下午的时候,在经过一早上太阳的热辐射吸收,地面上的热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最大值,烈日灼灼,刚刚从在来图书馆的路上,简直热的要死,说是烈日灼心也不为过,虽然没有留很多的汉,但还是感觉整个人都湿透了,路上的行人基本上都往阴凉处走,幸好汉武大学校园里面植被高大繁盛,给行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阴影处,我不得不佩服汉武大学以前的领导和规划的人的先见之明。而图书馆里幸好装了空调,在房间外面有中央大空调,房间里面四角都有那个中小型的那种常见空调,不然这么多人散发的热量简直跟蒸桑拿没什么区别。刚刚从室外走进室内的时候,真的是一种透心凉的感觉,让人全身一松,不想再回到那个热的冒汗的室外了,想来学校也有这种考虑吧,让那些学生从室外避暑走进来,然后不想出去,这样也能多看几本书。

        我打开那本关于发展的《中华文明史:悠久辉煌的戏剧艺术》,一直看下去,不断的在笔记本上面做笔记,我原本对戏剧不是很了解,毕竟现在的戏剧没多少人看了,逐渐没落下去了,所以现在国家也想挽救这个文化,毕竟这是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啊,不能让它断了,所以现在国家正准备申遗,来加强人们对戏剧之类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本介绍到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它接着介绍了戏剧的发展过程:从先秦或者说更早的远古期的萌芽期,这个时候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如《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再到唐代的真正形成期,这个时期国家国力繁荣昌盛,让文学艺术变得也更加繁荣,这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甚至产生了教坊梨园,它们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然后宋金时期就是发展的时代,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接下来的元代杂剧打下了坚固稳重的基石!

        接下来到了元朝戏剧才开始真正的成熟了起来,再宋金时期的基础之上,元代结合了前两者,在它们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起来,宋代的杂剧成为了一种新的剧种,它具备戏剧的基本特点。之后社会上便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