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税收问题

第(2/2)页

比拉人,贾琏实在不是首辅和次辅的对手,朝堂上的文官最后大约有一成怒喷首辅和次辅忘记了自己儒家子弟的身份,开始结党营私了!所以他们打死也不站队,不加入党派。

  首辅拉拢到四成五的文官,次辅拉拢四成多的文官,剩下的不到半成的文官才被贾琏拉拢!

  不过贾琏也不在乎,反正他从事的工作都是事务性比较强的工作,很多官员上岗前还要专门培训。所以人少掉就少点,到时候从死忠信徒里面找一些聪明点的,培训一下就可以将就先用着了。

  贾琏现在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跟户部交接税收的工作。想从户部夺权,难度可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税收这么重要的权力,户部实在是不想放弃。但是圣旨已经下来了,上面还有内阁首辅和次辅的附署签名,效力十足,户部也不敢光明正大的抗旨。

  明面上不好反抗,但是户部官员给贾琏设一些障碍和陷阱还是很轻松的。

  贾琏也知道历来权力争夺斗争起来都非常的激烈,他也没有小看户部的官油子们。所以交接时,贾琏几乎可以说是亲力亲为了,但是还是遇到了很多障碍,不得不请出圣旨来压阵。交接完成之后他也不知道户部官员有没有给他设置陷阱。

  在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明朝和大华时代,被收税的主体其实都是穷苦老百姓。在大华,税收的作用就是让富者更富,贫者更穷!

  但凡有点钱财的,都必然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有了人脉关系,那还用的着交税?付出少量的钱财,把自己的土地和生意挂靠在举人身上,不就可以免税了吗?多简单的事啊!当然了,其实举人也有免税的额度的,但是文官们会认真的去查验吗?怎么可能!?认真查验起来又麻烦又惹人生厌,最后搞不好还会落个酷吏的名声。何苦呢?反正大家税收不上来就哭穷,把自己辖区哭的越穷越好,还能搏个仁慈爱民的名声。

  穷苦老百姓才能有多少财产,难怪每年诺大个大华才能收上来五百多万两银子的税。而满清每年收到的税高达到一亿两白银左右!简直就是天差地别啊!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满清对汉人老百姓的盘剥更加的疯狂和无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有钱人可不敢玩弄手段去欺骗满人,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为了点税钱掉脑袋实在不值得啊!

  实际上,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各国政府不管具体怎么实施,但是税收的主要理论是要多少富裕者的钱财,少收贫穷者的钱财,这样才便于维护国家的公平,降低国家的贫富差距。

  贾琏跟姜韬首先制定了一个简单的税收制度,收税时只认国家登基的地契。地契上写的谁的名字就收谁的税。五亩以下免税,十亩以下收半成的税,五十亩以下收一成,一百亩以下收两成,千亩以下收三成,千亩及千亩以上收四成。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