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是你小子

第(1/2)页

  受“西西弗斯事件”的影响,本该平稳的《无间》销量又有了小幅度上涨,不过涨得更快的是Marge上的玩家评分,从最开始的9.4慢慢降到9.1,现在直接飙到9.6了。

  评分人数增多后分值反而上升,这种情况还蛮少见的。

  但陆启知道口碑这个东西的影响将会比视野所见深远太多。

  四十二工作室已经搬到了软件园E区,这期间陆续招募了两名程序,一名美术,其他部门也开始逐渐齐全,人事行政,运维财务。

  目前工作室全体员工数量已经来到了12人。

  12台设备,陆启又出去将近六万。

  策划一个都还没招着,你说陆启要求高吧,也只是想找点儿新人,现在过来也就做些打杂的活儿,对能力什么的确是没那么看重。

  但说要求低那也扯淡,他更看重职业态度,思维方式这些软性的东西,甚至看三观,还挺挑剔。

  就连英文版的活儿现在都是丢给新招的UI美术在做,反正有些游戏内的美术字体英文也得她做,万康这一来去又成了光杆司令。

  ……

  “陆总,到您了。”人事唐玲递过来一份简历。

  她是加入四十二的第四个人,陆启亲自招的。

  业务能力过关,知性内敛,谈吐得体,有三十岁职场女性的阅历,外形也姣好有亲和力,无论是招聘培训,搞企业文化,还是处理员工关系都有自己的见解。

  唐玲的面试过程对陆启来说也是一次愉悦的体验。

  关于招聘条件陆启已经完全与唐玲沟通,让她自己先进行初步筛选,联系求职者约定面试时间,然后进行初轮面试。

  通过后再给到陆启,杨海同和万康这边,进行技术面。

  虽然理论上唐玲还得再去一趟HR面,谈薪资什么的,但基本上三位大佬这儿通过了那就是通过了。

  除非对方待遇的要求真的特别逆天。

  小团队就是麻利,没有大公司那些什么先做面试题啊,几轮中间间隔好几天的流程,一套下来最多一个小时,面试者当天离开工作室,下一次又来的话那就一定是入职了。

  陆启也嘱咐过唐玲,拿到他这里的审核结果后,即使是没有面上的人也打个电话知会一声,免得人家揣着忐忑苦等,以诚待人,尽量吧。

  这些天他其实已经面了不少人,圈内人士对行业动态普遍更敏感,四十二目前稍有点当红炸子鸡的气象,虽然可能没有大公司稳定,但进去就是元老骨干,投过来的简历越来越多。

  甚至有些二线厂商,包括陆启自己的老东家天虫都有人来面试过。

  陆启当时还问了杨海同和万康认识简历上的人不,天虫阶级分明的组织架构里,内部聊天软件上名字后面带星星的,半颗星的主管级别,按理说当时在天虫还算他们的上级。

  但天虫人实在太多,三人都没听说过。

  面试的结果令陆启很不满意。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确定,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策划在思维上真的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你在哪个领域呆得越久,越明显。

  因为玩家本身对两者的期待就是不一样的。

  传统意义上,在国家新兴产业分类中,游戏应该是属于数字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但近年来,随着网游的崛起,扩张,像一头贪婪的猛兽创造巨量的产值,尤其是免费模式的盛行,它开始慢慢向服务行业转变。

  就如同餐饮行业,顾客来消费,你要拿出最合他口味的菜品,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上菜速度,定价,用餐环境,服务态度等诸多价值,将其奉为上宾,无微不至地关怀。

  所以游戏们有VIP专属客服,大R反馈渠道,这就是GS(Game  Sales)维护,一种非常精细的产品运作。

  玩家们花了钱,尤其是花了足够多的钱,你就要拿出你认为可以满足他们的所有定制称号,绝版宠物,珍贵坐骑,五彩翅膀……

  很多从业者们大量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些大R超R们满意,引诱他们的虚荣心并使之满足,满足他们想要炫耀彰显与众不同的需求。

  这些形成了固化的理念。

  虽然嘴里喊的是用户体验,当然,这也确实是用户体验的一种。

  但陆启并不想创建这样的团队,就如同他离开陵城的时候所想。

  他想要创作的过程能取悦到自己,将游戏当做开发者思想,情绪,理念,过往等诸多体验的集中表达,也希望自己的团队成员尤其是策划们有同样的想法。

  大家应该想的是我这里想要玩家笑出声,那个地方想让玩家泪流满面感动不已,这个设计又想让他们惊呼“卧槽!还能这样。”

  哪怕玩家们破口大骂呢,不是骂游戏质量,而是你让他们必须做出两难的选择,直面道德的审判。

  这是一种异步的互动,乐趣所在呀。

  所以你说陆启选人挑剔吗,到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