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汽车产线运行

第(1/2)页

第220章  汽车产线运行
“我们国家现在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关税都比较高。
尤其是汽车,家电这些东西。
那么我们的汽车进入到其他国家,关税是否也会很高。
到了那时,我们的汽车在当地市场是否还有竞争力?”
这个问题之前肖大力的确没想过。
此时的中国,工业品其实并不具备多大的性价比。
欧美等国家的工业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
且各项生产已经基本是半自动化。
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产品质量其实都比我们强一些。
“这个问题我之前还没考虑过,不过我觉得问题不大。
汽车关税的制定是由国家来制定的。
我们的关税其实可以制定的低一些。”
“关税制定的低了,那外国汽车卖到我们这,我们国内的汽车产业会受到冲击的。”
肖大力刚才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
可是想了一会儿就想明白了。
此时的中国市场,汽车的需求度其实并不高。
或者说,除了部分机关单位,根本没有需求。
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买不起。
很多家庭即使到现在也买不起自行车,更何况汽车了。
对于人均月收入不到50块钱的国家,你的汽车就是零关税进来,你也卖不掉多少。
国企的汽车采购,也是各个兄弟单位的互相协调,照顾。
是上面配发的,想要自己买汽车?就算你有钱,上面也不允许。
现在还不是市场经济,就算完全开放关税,对方的产品也不可能疯狂倾销。
至于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国外的产品倒是很有竞争力。
但是这种竞争力并不持久,也不具有多高的技术水平。
只要国内开允许私营企业搞这个东西,很快就能把外国品牌驱逐出去,即使无法驱逐,他们在国内赚取的利润也不会很大。
什么时候,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那个时候外国的品牌效应才逐渐增加。
因为有点小钱的人要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
要显得自己有钱,有文化,有背景。
这个时候外国的牌子就成了首选。
毕竟国内的产品都是注重实用不注重包装。
甚至连个好听的故事都没有。
外国的一个破皮包都能讲成连环画。
一个毫无技术,毫无成本的东西能卖到几万,几十万。
这难道不是一种智商税吗?
一个几万块钱的小皮包,在功能上和几百块钱的有什么区别?
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实用性反而比不如几百块的。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去买?
主要是为了彰显自己有钱。
可是一个人有没有钱,难道只能靠奢侈品去彰显了吗?
有的企业家,一辈子也没买过几件奢侈品,难道人家就没钱了吗?
有的人月入不到一万,就舍得花好好几个月的工资来买一个手提包。
这种人能有什么钱?
你一个穷鬼,为了彰显自己有钱,然后买了一个平时都不舍的用的包。
这不是脑子有坑吗?
你买个百十来块钱的,随便怎么用,买个几万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