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时代已经不同

第(1/2)页

其实面对突厥南袭的分析,唐俭说的一点都没错,李承道也是这么分析呢,否则历史上颉利也不会和李世民在渭水之侧还没开战就杀白马,定渭水之盟。

        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南侵,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南边富饶,游牧民族基本是食肉为主,他们很缺盐,茶叶(补充维生素等)等物资,遇到冬季寒冷的天气,一旦南边农耕民族关闭边市,或者运输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无法得到这些物资供应,就不得不南下劫掠。

        一来二去,游牧民族觉得劫掠比边市贸易还要方便,边市还要依靠牛羊来交换,劫掠直接就是无本买卖,岂不是比边市好得多,所以才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几乎每年秋季,入冬之前都会南下打草谷。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北方游牧民族是没有税收制度的,他们基本是朝贡为主,平时牧民在整个草原放牧,人口密度几乎每平方公里一个人都达不到,如此散漫的体系,作为游牧民族的可汗们,在这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年代,又该以何种方式统治他们的子民呢?又该以何种方式让各个部落聚拢起来呢?

        答案就是战争,只要一打仗,各个部落的青壮力就会自带粮草武器马匹,参与南下的攻略,这个时候统治者的地位就可以体现了,也就出现了游牧民族难得的向心力。

        统治者一来可以看清楚各个部落的实力有多少变化;二来又可以体现自己的地位,彰显自己的实力,让某些蠢蠢欲动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三来用南下劫掠的手段,来达到聚拢人心,团结各部落的目的。

        当然,如果南下遭受大的损失,统治者的地位也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很多原本言听计从的部落,会重新审视可汗是否有继续统治草原的实力,这时候,各个部落之间的战斗就会重新开始了。

        突厥是没有灭亡大唐的实力的,起码现在还没有,颉利只不过想在大唐高层更迭之际,拿点好处,顺便威慑下新生的大唐。

        但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用议和的方式,固然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这也是一个用最小的代价换来大唐和平的上上之策,可以让刚刚从战乱中活下来的百姓喘一口气。但李承道并不准备这么做。

        你或许会说,只要到了冬天,此次小冰河世纪来临,以东突厥颉利为首的游牧民族将会迎来重创,借此机会,大军北上,岂不是手到擒来?为何要在现在面对不可一世的突厥铁骑呢?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兵力还没部署到位,整个大唐完全没有战备的前提下,为何不放下身姿来求和呢?求和并不可耻,隋唐争霸之时,南边靠近突厥的势力哪个不是给突厥朝贡,哪个不设法先缓住北方,否则后背有突厥的压力在,谁敢放心逐鹿中原。

        李唐的江山难道不是在对突厥的卑躬屈膝中打下的!

        李承道之所以想在这个时候与东突厥硬碰硬干一场,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承道想借东突厥南下之机,提前开启大唐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