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64:加了一千多字

第(1/2)页

“那都是几十年之前的事情了,  我那时还小着呢,  也是听说的,  不说也罢。”桓氏说着,  皱起了眉头来。

        桓栋连忙拿了药膏来,揩了点在手指上,  给桓氏按着头,  劝她道:“不说就不说了,姑婆你可别多想,  好好养好身子,  我爷我爹他们可都挂念着你呢。”

        桓氏点着头,过了一会儿,好受了些,就让桓栋去休息去了。

        等桓栋走了,  桓氏想起姑姑当年感叹闺蜜命运不好,  再一想自己这一辈子浮浮沉沉,当年那些手帕交里只她活到如今了,  现时是体会到了她姑姑那种伤感了。

        这边唐瑾跟唐老爷子说完话后,  很快就进入了梦乡里。

        这次童子科的省试考两场,  还是连着考两场,中间不休息,  考完以后出总的成绩。

        很多人都抱怨,  说是中间没个歇息,  第二麒曾经也说过,  这样太累,  唐老爷子却对第二晟说,看这个样子,朝廷不是很认真的样子,所以事情才办成这样,想草草了事不为孩子考虑,不然也不会不让孩子休息,到底不是成年人啊吃不消啊。

        至于考试严格反是放到贡院考,不是说朝廷重视了,很可能是重开童子科压力大,两方较量下,一方故意严格。

        第二天唐瑾也是早早起来了,去贡院,等待点名,搜身后进场,睡觉,睡醒后等待发卷,考试。

        这一天倒是没有遇到什么事,考试的题有些出乎唐瑾的意料。

        考的是五经文两篇,策问一道。五经文考的是《易经》一篇,《春秋》一篇,策问考的是时务。

        题唐瑾倒是会答的,不过这对于这次的考生来说,却是很难的了。

        《易经》本来就好学难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非研究不能理解一二,春秋考的是历史,有些偏,对于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孩子来说,也不容易答。至于时务,那更是难了。

        唐瑾感觉到了出题官对于考子深深的恶意!

        他看过以前的乡试的题目,比较一下,他们的题出的的确是简单,可是再简单,架不住考试的人都太稚嫩啊!

        给小学生出初中甚至高中的题,就算出的再简单,大家也不会啊。

        出这样的题,怕是不想让人过吧!

        不过,唐瑾却是有些开心的,哈哈!

        考场上都是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和孩子,一般人家都是五六七岁才开始学习,也就能学个五六年。

        他跟他们学的时间差不多,可好在他用功啊,不像小孩子那样,人还懵懂着呢,不谙世事,贪玩,学的速度能有他快?

        这就像是小学六年级能让小学生学六年,可是对于成熟用功的大人来说,用心的话,一年就学完了。

        再有一点,这里的教学制度,都是先教会孩子背,背会了以后才教经文的意思。做诗简单一点,可是在理解经文这点上,大部分人那比起他来可就差远了。

        所以唐瑾相信,他一定能考上。不但能考上,国子监的复查他应该也能过。

        国子监的复试一般不向下筛人,只是复查前来考试的人是不是真的有那样的本事,不是蒙混进来的。到了中书省那里,可就难了,这是决定生死的最重要的一关,会筛很多人出去,剩下的才能殿试。

        虽然不知道自己能考到多少名,不过,唐瑾的心情却是很好的。

        交了卷子,在龙门前等着放排的时候,他听着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着这次的题,一嘴的抱怨,大多数人都懊恼的很,觉得题出的太难了。

        还有八岁九岁的孩子难过的哽咽着,说不会答题。

        别人答的不好,虽然不应该高兴,不过唐瑾还是有些开心能排在前边。

        出了考场,外边等候着的人已经不多了,唐瑾眼光在四周搜索着,看到自家五叔坐在车前,就跑过去。

        唐老爷子坐在地上的小板凳上,身边也坐了一个人熟人。

        就是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