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回应刘邦问题(作品相关,望阅,因为字数过多)

第(1/2)页

首先说一句,我写这一章不是想说刘邦比嬴政强,有多么多么厉害,只是单纯地以个别方面的对比证明刘邦没想的那么差,没必要去骂他。

        这个问题也别争得大家都生气。

        说起来刘邦的问题一开始是群里有人告诉我评论吵起来,当时我随便在章结尾说了两句就打算过去了,结果这两天正好久违地看到评论发现争论还在持续才第二次说这件事。

        大概是因为比较在意这一点,我刚刚写完上传吃夜宵的时候犹豫了一下还是看了评论一次,不过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这次说完我就不会再提这个问题了。

        我写的好不好我自己不作评论,至少我看过你之前言论里头有过数次鄙夷看不起刘邦这个存在本身,这和我写得如何想来无关。

        好了,对比一下嬴政和刘邦基本上几点。

        嬴政被不断崇拜的点是什么

        统一全国、始皇帝、造长城、各项统一。

        刘邦被鄙视的点是什么

        始皇不死其不动、本身无能力、流氓、无赖、和亲、抛弃妻子、阴险手段。

        流氓无赖解释过两次不说了。

        1拿统一全国来说,嬴政扫六国,刘邦窃秦灭楚。

        那么问题来了,始皇继承大秦后便立刻定下统一战略,直接发兵,这说明他资本雄厚,也就是说除了定下一个大方向,军队培养、战争领导谋略和他是无关的,前者是秦昭襄王开始就留下的基础,后者则是指挥战斗的将领。

        刘邦则是白手起家,且常常奋斗在前线,虽然有队友给力的原因,但是嫡系将领一个没死本身就是军事调度上的才能表现。前线调度,不是后方指派,与嬴政不同

        嬴政统一全国,对六国故地掌控极弱,派去地官员受豪强世界掣肘,权力有限,除了名义上,几乎可以算是群雄割据。也就是土地统一,人心未统。

        刘邦因为出身底层,更明白百姓需要什么,所以他的统一,人心大体是凝聚的。

        2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刘邦却有大风歌留下。

        12总结文采、军事方面对比过后,个人认为就算刘邦并不算多强,但秦始皇也不比其强到哪里去。个人能力真没什么好黑刘邦的,嬴政强在政策,刘邦政策也并不差,后续会说。

        3各项统一没话可说,我写这个并非为了贬低秦始皇,只是单纯地列出几点,一一对照罢了。

        4始皇不死刘邦不动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天下不乱换谁也别想白手起家造反成功,比如将嬴政丢到东汉末年,黄巾这个头不起,给诸侯发展的机会,谁能造反成功

        就算这些本就有着资本的人都得靠着黄巾起义的机会发展,而不是直接就能造反。

        更遑论天下不乱白手起家的造反这两个条件加一块,嬴政也不能啊

        再者说就算把嬴政换到刘邦、刘备的位置,在乱世白手起家的他又有多少可能性夺得天下

        不知道,我不会说他不行,但是结果未知

        然而一个三分天下蜀汉昭烈皇帝,一个是九州大汉开国高皇帝。

        5抛弃妻子,我也说过,他丢的只是一对子女。

        事实上当时就他、夏侯婴在逃亡,“途中”遇到了“战乱出逃”的子女,也是日后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当时他子女没跟着刘邦,而是和吕雉留在沛县。

        他儿子女儿是被吕雉因为战乱不安稳相当于离家出走去寻找刘邦,后来和吕雉走失恰巧碰上逃亡地刘邦,而不是一开始刘邦就把他们给丢了。

        过程中刘邦几次抛弃子女,甚至还有想杀力保子女的夏侯婴这件事没得辩,个人也不喜欢他的这个行为。

        不过从实际考虑,在一个三妻四妾的时代,儿子和女儿是真不值钱。

        虽然不喜欢,但不得不说这不是刘邦的个例。

        刘备摔儿子不说,这只是演义记载。曹操儿子曹昂为了救他爹,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曹操,最后曹操活下来哭的却是典韦收买人心,说曹昂和曹安民死他不伤心,典韦死他伤心。

        实际上他肯定伤心曹昂的死,毕竟曹操死之前还念叨过曹昂,可他的行为毕竟是也拿儿子的命换了自己的命,而且事后还说了如此伤人心的话,使得丁夫人也和他恩断义绝。

        说的再直白一些,古人经常易子而食,虽说做不出吃了子女的事儿,却也间接性地杀了自己的孩子。

        并且刘邦一路上抛弃子女多次,都被夏侯婴抱了回来,其实他真的想一了百了也完全可以亲自动手杀了他们,而不是只是将他们从车上丢下去。

        再说刘邦子女和曹昂不同,他儿子女儿就没几个人认识,毕竟算是巧遇,衣着打扮也就是流民,按照原轨迹逃亡,就算被抛弃依旧有活下去的可能,而不是和曹昂一样是必死的。

        哪怕他有着想杀夏侯婴的冲动,最后也依旧是没动手。

        当然这不是替刘邦洗白,这洗不白的,但最后结果是好的,都活了下来。

        只能说这一点如果刘邦要被鄙视讨厌,那么不少有名的皇帝都可以被用类似的点攻击。

        李世民对父对兄、赵光义弑兄夺位品性也不比刘邦好。

        至少从小到大抨击刘邦“无赖”的父亲,一直被人对比认为比自己优秀的大哥,都因为刘邦的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可以说是刘邦的面子工程,可在其大哥弃城而逃之后,刘邦只是给他哥降了个职,也没见他趁机上纲上线地要砍了他哥啊。

        换成李世民、朱元璋这些皇帝看他们会不会趁着机会把血亲兄弟给砍了。

        毕竟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事迹摆在那儿呢,退一步讲就算赵光义没害赵匡胤,他也是夺走了赵匡胤这一脉的皇位。

        这一点总结一下就是,我也不喜欢刘邦的这个行为,但是针对类似的一点,不少人都应该被抨击,然而曹操、李世民这些人却没见到多少鄙夷、看不起。

        没必要太片面的以这一点去否认刘邦整个人。

        6阴险手段,这个也没什么好说,开国皇帝谁没点手段。

        7和亲匈奴,这件事也是作者个人角度不喜欢的事情。

        不过从事实去看,刘邦一开始是打匈奴的,后来发现打不掉才进行的和亲。

        可以说大汉建立之前乱了很久,战国的战乱、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的争霸,这些都是华夏内部的消耗。

        文中诸葛说的十个第一有几分干货有几分是强撑场面的懂得自然懂,不懂得也能将其全部当作吹牛逼,反正是同人小说,是否懂这些没必要。

        严格来说刘邦是除了嬴政和胡亥之后的第一个皇帝,所以有不少第一被他占了可以说不算稀奇,但总归是第一个。

        就算因为刘邦占着第三个皇帝的缘故得了第一个御驾亲征皇帝的名头,至少也说明了嬴政这位千古一帝他就没有御驾亲征过,认为嬴政上过战场的请查阅历史资料,而不是网络流传。

        作为第一个亲征打天下的皇帝,刘邦上过战场次数不少,甚至被射中过胸口,要说他怂不敢打其实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当时是碍于国家刚刚平定,为了凝聚人心,稳定发展,他才做出了和亲的决定。

        虽然不喜欢他的这个行为,但那是从个人角度去看的,如果从国的角度去看,他算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本来刘邦是打算让鲁元公主和亲,后来在吕雉地哭诉下,他还是让刘家其他女人嫁了过去。

        没错,和亲的目标他始终也没让其他人去担任,终究还是让自家人去承担了这份责任。

        处于后人、第三方的角度可以苛责刘邦的无情,但作为受益者的百姓,刘邦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