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同桌

第(2/2)页

何背着双手悠哉悠哉地走进了教室。

        沈蜜眼尖地推了推宋余的手肘,宋余反应快,随手抓起一本书就翻。

        刚才闹哄哄的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拿起手边的课本,于是一刹那间,教室里除了有风吹过木窗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以及“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只剩下岁月静好,时光恬淡。

        老何信步走到讲台上,看到学生们专心致志的这一幕,心里甚感欣慰:这一届学生虽然很差,但能看出来其中也不乏有南大北大的好种子。

        他一个教语文的,此情此景,忍不住想吟诗一首:“盛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然后看向前排几桌,问:“你们还有谁记得这首诗?作者是谁?”

        这首《春日》曾出现在小学课本里,不少同学印象深刻,于是,有人举手了。

        “班任,这是朱熹的《春日》。”

        老何满意地点点头,“朱熹写下这首诗,想表达的是什么?”

        举手的学习委员抬头挺胸答曰:“这是一首咏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

        老何示意王宇坐下。

        “这首诗除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还有其它的寓意吗?今天要是谁能答出来,我就选他做我的语文课代表。”

        老何难得心情好,他似乎忘了六班从初一分班时就已经选举出了班干部,而语文课代表却迟迟都没有挑选,是因为老何觉得这个班级里还没有人能真正胜任,故而当时也懒得挑选了,从初一到初二一直叫班长和学习委员干了课代表的活儿。

        老何这话一挑明,班上登时活跃了起来。

        能让老何看上的,比当其他班干部还让人精神百倍。

        大家伙都跃跃欲试,但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春日》里的隐喻,有人嚷嚷:不就是像学习委员讲的那样,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以前在课堂上并没有听老师讲过其它的啊。

        有几个人陆陆续续站起来回答了,但老何并不是很满意,都和他想要的相差太远。

        “你们这一帮子人,寒假都干嘛去了,书也不读几个?!”老何难得的好脾气正一点一点的被磨掉,“班长呢,副班长呢,上次期末考语文考试第一名的是谁?”

        语文成绩第一的王宇又被点名,只好耷拉着脑袋瓜子重新站起,他尽力了,把二十八个汉字拆开了也答不出来。

        正当全班师生僵持期间,有人缓缓举起了手。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