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七章 相煎何太急2

第(1/2)页

张士行入宫后,见过建文帝朱允炆,将此行的一五一十细细回禀,建文帝听了大怒道:“燕王何敢?”

        他命人急召翰林学士方孝孺、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三人进宫面圣,商议对策。

        三人听完张士行的描述,都眉头紧皱,脸色阴沉。

        兵部尚书齐泰首先按捺不住,第一个发言道:“燕王此举实属大逆不道,竟敢带兵入朝,戏弄亲卫,当严惩之。恭请皇上下旨,先将燕王二子斩首示众,再发兵北平府,将燕王逮捕入京,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则其余藩王必拱手听命,国家可安。”

        方孝儒摇摇头道:“皇上甫一登基,便杀皇叔,会令天下人寒心,与陛下仁孝之名有所折损。臣以为翰林待诏解缙所言甚为妥当。”

        建文帝哦了一声道:“解缙,解学士,高皇帝曾他对他推心置腹道:‘你我二人,名为君臣,恩同父子,卿可知无不言。’解缙遂上《太平十策》万言书,指斥朝政,高皇帝觉得他有些书生意气,还须修身养性,责令其父将他带回家读书十年,琢磨成器,如今十年之约已经到了吗?”

        方孝儒有些神色尴尬道:“那还未到。臣以为他的计策尚有可取之处,陛下不妨听听。”

        建文帝点点头道:“老师请讲。”

        方孝儒道:“解缙认为削藩势在必行,然无须大动干戈。燕王不是要入京祭陵吗,那便允其所请。待其入京之后,陛下寻个理由,将其徙封至内地,如南昌府,此为调虎离山之计。燕王如徙封南昌,离开其根本之地,则如虎落平阳,龙困浅滩,无能为也。陛下也不会伤了亲戚之谊。”

        建文帝闻听,不住的点头道:“解缙不愧为天下第一才子,确实是奇思妙想。”

        解缙在上万言书时,也曾批评兵部玩忽职守,齐泰当时正在兵部任职,二人因此结下怨恨,故此齐泰害怕解缙大用,便连连摇头道:“此大谬也。其一,高皇帝遗诏写得明明白白,诸王哭临国中,毋至京师。这份遗诏还是方先生起草的吧。而且陛下刚刚派遣锦衣卫至半路拦截,如今又允许其入京,这不是成了朝令夕改,出尔反尔的小人了吗,陛下断不能为此不智之举。”

        “其二,允许燕王入京,那其余藩王也要入京,当如何处置?诸王一齐入京,每人带三千护卫,十数位藩王,便是数万大军,聚集京城,万一有变,如何处置?”

        “其三,燕王徙封南昌,如若北方有事,谁来统领。若诸将抵挡不住,再请燕王复出主持大局,那时便是徒增其威望,更加不可抑制。”

        “故此臣以为当快刀斩乱麻,该杀便杀,该放便放,否则便一动不如一静。解缙书生之见,不可采用。当初太祖高皇帝知道他大器晚成,令其回乡读书,磨砺心性。如今十年之期未到,况其母丧未葬,其父年已九十,他应侍奉身边,不当舍之以行。如今他复归翰林院,出此奇计,实在是汲汲于功名。陛下当慎之。”

        建文帝一向秉承以仁孝治天下之旨,听齐泰如此说,对解缙好感大减,于是说:“齐卿言之有理,此计虽好,当用慎之。”

        黄子澄道:“齐尚书所虑极是。当初高皇帝设置诸王守边,正是为了屏藩皇室。燕王有大功于国家,如今没有大错,骤然惩处,一来令诸王寒心,有损圣德,二来北境顿失藩篱,国家不安。臣以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从周王始。周王,燕王之同母弟,削周是剪燕之手足也。此为敲山震虎之计,若燕王就此收敛,永为屏藩,则国家之福也。若其不忿,必有异动,则师出有名,削之未晚也。”

        建文帝闻言大悦,赞道:“此计甚为妥当,黄卿真乃老成谋国也。你看派遣何人前往周国削藩?”

        黄子澄看了张士行一眼道:“臣以为锦衣卫张佥事便可。”

        张士行闻言,连连摆手道:“如此大事,我一介小小的四品佥事如何能办,还是另请大臣主持,臣从旁协助。”

        黄子澄思索半晌道:“臣推举一人可担此任。”

        建文帝问:“卿举何人?”

        黄子澄道:“曹国公李景隆。”

        建文帝惊喜道:“是表兄,朕怎么没想到呢,果然是一个恰当人选。”遂命小太监急召李景隆入宫。

        李景隆,小字九江,是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文忠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他十分宠信,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