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分道扬镳

第(2/2)页

省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这是好事,社会进步,从解放行路难开始。行路不再难,就是进步,可以早点进入文明社会。多哥的工作效率就是高,因为能干,所以多干。为了不让季柯南偷懒,配置摩托车,是必须的。说服刘小姐的不是别人,是多哥,当然,季柯南也不拒绝。
如果想从事第二职业,这摩托车就相当于脚,可以走得更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话是这样说,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当地人都不欢迎,去到人家的家里,多少都不习惯,也不能让别人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说清楚了,项目也到了结束的时间。一个项目完结,另一个项目开始。如果没有考察新项目,也就没有资金进来,结果很惨。没有资金进来,就没有行政开支,没有了开支,就发不出工资,最终受害的还是受害,没有变化,也毫无起色。
当然,这个想法显得稚嫩。没人相信这么高大上的说辞。季柯南最大的私心,还是在此,就是有了交通工具,会更好善用时间,不浪费任何光阴,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尽量多做点事,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季柯南不相信命运,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实际上也这样做,尽量让自己感到开心和满足,也能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感到自己有价值,活着对他人有用。
多哥可能没有考虑到这个,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不过,在某种情况下,他更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别人的表扬。因为按照他的情况,得不到很多人的青睐和爱,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别人对他的嘉许。他怎么留名于世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生积累,包括经验、学识、勇气和智慧。
季柯南也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帮助更多的人,当然,在物质上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在精神层面的帮助,却非常重要,也非常及时,也是必须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物质方面的东西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骑着摩托车下乡,加上外形,穿衣打扮,多哥就是当地人的装束,这样看来,其实很多其貌不扬的人,在默默做着好事。许多有钱人,其实非常低调。这个低调,不是装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或者习惯使然。
如果老项目点只配一辆摩托车,那说得过去,因为没多少项目,也没多少人手去做,摩托车的使用率并不高。可以充分发挥摩托车的功能或者作用。
新项目再配一辆摩托车,尹贤仁就可以坐了。如果冯菲菲和刘小姐来,也可以坐着新摩托车兜兜风,让季柯南也显摆显摆一番,其实,遇到这样的事,很多人就麻木了,看透了,但是不说透,这样聪明人的作法;还没看透,就开始喋喋不休,显得多么浅薄,一点都不沉着,不够成熟,一定吃亏,不能总是说,而不做,等于没有前进,只有后退。这样是不文明,是倒退,是不思进取,更是破坏者,总要想办法破坏别人的好事。自己做不到,达不到目的,也不让别人达到,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很类似。
尹贤仁听说要买摩托车,他没有一丝变化。他不会骑摩托车,和他关系不大。不管谁骑摩托车,他总是乘客,驾驶员不是他,风险也不在他那里。
他家住在公路边,刚好是上坡,那条路经常出事。这个让他感到害怕,对于摩托车,更是不敢接触。大多数人就栽在摩托车上。
一般来说,摩托车是人包铁,轿车是铁包人,一看就知道轿车的安全系数高,值得借鉴和拥有。对于摩托车,尹贤仁十分厌烦,那么,尹贤仁是不会染指摩托车的,这个让季柯南很放心。
如果他也要骑摩托车,那么,按照季柯南的想法,这个摩托车弄坏了算是谁弄的?怎样赔偿?这个都需要商量。如果商量不成,也要按照公平原则来处理。
一人管理一台摩托车,这是好事。分工负责、安排到位。尹贤仁甘心做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安全。要知道,她们生活的地方其实并不安全。
尹贤仁经常看到车祸,当然希望自己平安。对于摩托车,有人劝他买,他却不去买,而是去卖。
卖掉的是青春、是梦想,是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不知愁滋味,这个年纪的勇敢,让人既羡慕、又担忧。
尹贤仁的聪明之处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有了实力,才会做好事、做大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有的人有梦想,总想达到自己的目标,无论如何,就是到不了那个高度。至于深刻认识,那是后话,值得思索。
尹贤仁到了戴老花镜的年龄,但是,不愿承认自己年老,心里依然很年轻。不是倚老卖老,就是要弄出一些幺蛾子让大家恶心恶心。
最终不要摩托车。可是买摩托车的目的就是要一个代步工具。现在工具没了,就要继续找,无论什么原因,无论有多牛,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一条命,不放弃,不轻易退出,坚持下去,都会得到荣耀的冠冕,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当然,哗众取宠,其实是很多人的毛病,尹贤仁看准了开车的不如坐车的,无论什么车,只要是车,就比走路强。
还有一点,如果一起骑摩托车出去办事,肯定是两个人,不会产生深仇大恨,毕竟都在一条绳子上拴着,谁都跑不了,谁对谁错,需要仔细分辨。如果大家再有意见,也只是在圈子里提提而已,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同乘一辆车,其实可以抛弃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允许存在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常常处于尴尬状态中,到最后,仍可以相互欣赏。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