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谁在为大宋续命?又是谁在让华夏不断折腰?

第(1/2)页

酒楼里,白衣少年郎,神色大骇。

他慌乱的站起,眼看着扭头就要逃跑。

可就在这时。

一旁的张达直接抬手,掐住了少年的肩膀。

胳膊用力,直接把那白衣少年,按回了座位。

“建国公,还是安静坐下为好!您已经听到了不该听的……您才十几岁,还是皇亲!您还有大好的未来,应该不想,今日,就夭折在此吧。”

那白衣少年,瞪大了双眼,浑身发抖。

在听到张达的话后,眼眶都瞬间红了。

眼看着就要情绪崩溃。

但是一桌子的壮汉,并没有人理会这少年的紧张,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林珏更是微微抬起眼皮。

那眼神,让白衣少年,如坠冰窟。

他觉得自己对面,端坐着的,是一头猛虎。

随时噬人!

少年咬了咬牙,声音颤抖的开口。

“你……你们……你们这是要试图谋反。”

“我……我要是去告诉官家,你们,就完了,你们就都完了,此事,甚至会牵连在前线的岳将军!”

“你们这是大不敬,你们都会被砍头,都要掉脑袋。”

接着那白衣少年,又转过头,瞪着把他带到这里的彭帆。

“你这个骗子!”

“是你骗我说,亲自生擒完颜兀术的英雄,就在这里,你拿着岳家军里,背嵬军的腰牌,哄骗我来的这里。”

“我告诉你们,我要是不能安然回宫,官家必定派禁军,搜查全城……”

白衣少年身后,带着他来到这里的彭帆,面色如常,只是冷冷的看着眼前的少年郎。

“说实话,要不是您贪玩出宫,我也没有机会,把您带到这里来……但是既然已经到了此地,还是希望您能配合我们!”

张达也在这时嗤笑一声。

“我们这帮背嵬军,这次进临安,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为的,就是给前线的岳家军,拼出一个朗朗乾坤。”

白衣少年的面色更加惨白。

林珏则盯着那个少年郎,声音嘶哑。

“赵缓,你出生于,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那一年,也是靖康二年!二圣北狩的那一年!你生于秀州青杉闸的官舍。生父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六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宋高宗赵构的远房堂兄,在你出生时任嘉兴县丞。”

“因为地处南方,南下的金人灾祸,并没有波及到你们家!你本来可以安安静静的,在父母身边长大……但是,宋高宗,赵构,在元懿太子赵敷死后一直无子,并且好像因为迎战金人,落下了病根,不能再生育!”

“所以,在绍兴二年,从绍兴回到临安后派管理宫廷宗族事务的赵令畴负责访求宗室子弟,从太祖子孙中比自己低一辈的“伯”字辈中挑选出十名七岁以下的儿童,你就是其中之一。再经过一番审查,最后仅剩下两人供高宗定夺。这两人一胖一瘦,胖的叫赵伯浩,瘦的便是你赵缓,你当时还叫赵伯琮。”

“高宗在粗略地看了一下之后,决定留胖去瘦,赐给你,白银三百两,遣送回家,但不知怎地,赵构,没过多久,主意又变,说自己没有仔细地看,要重新审察一番。于是让二人叉手并立,细细观察。正在这时,忽有一只猫从两人脚下经过,你没动,而赵伯浩踢猫。”

“因此,高宗对那胖童皱眉,觉得那胖孩童,如此轻狂,将来怎能担当社稷重任!于是最终决定留下你,赵伯琮,将你养育于宫中。并把你,交于,张婕妤,张贤妃,抚养!”

“绍兴三年二月,你改名赵瑗,并挂桂州防御使之虚职。绍兴五年六月,你被封为建国公,升保庆军节度使。与此同时,高宗在宫中建资善堂,供你读书之用,负责启蒙教学的是宗正少卿范冲和起居郎朱震。”

“你读书极为勤奋,曾在墙壁上题杜甫诗句“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你不是普通的少年郎……你知道赵构把你养在宫中,希望你未来做什么?你也不是傀儡人偶!你有自己的野心……你想看大宋中兴,你支持北伐,更支持,让岳家军,直捣黄龙!”

“你本就是赵构,亲自选中的继位之人,为何我提到大宋皇位,你却如此紧张!莫不是你自己也有了谋逆之心。”

林珏眯缝起双眼。

眼前的白衣少年,是他计划里的重要一环。

如果不能安抚住眼前的少年郎。

那自己杀了赵构和秦桧之后,大宋朝廷必然混乱不堪……自然也无力支撑岳家军,继续北伐的野望。

而他之所以,能确定眼前的这个少年,会出现在皇宫外……

自然是动用了道具!

道具——观天境——选择一确定人物,观测其目前状态,如通天之镜。

他是用道具,确定了眼前的赵缓,会因为他们今日进城的举动,好奇出宫,这才派彭帆前去把他给拐到这里。

那白衣少年,身体打了几个摆子。

但是他还是强咬着牙,死死瞪着林珏。

“你把我研究得倒是透彻!”

“但是你想多了,官家如今正值壮年,我只是运气好,被官家暂时青睐罢了……若官家日后有了子嗣,继任大统之人,还不一定是谁!”

“你刚刚说的那些话,才是真的有谋逆之心。”

“我的确支持北伐,但我是赵氏宗亲,绝不可能帮你们谋逆!”

林珏微微皱眉。

“你对狗赵构……有感情?他不是你的生父,这些年,看望你的次数,怕是也不过寥寥数次……”

那白衣少年,此刻,情绪,渐渐稳定。

眼前这些大汉,虽然意图危险,但是看来,并非穷凶极恶。

“我虽不是官家亲身子嗣,但这些年,官家经历过什么,我也多少知晓!”

“我的老师,少卿范冲和起居郎朱震,都为人正直!对于之前,我赵氏先人的昏聩,没有丝毫隐瞒。”

“宣和七年……那是金人第一次南下,汴京,大宋的金銮宝殿上,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太子赵恒一边围着柱子跑一边说“我不要,我不要”,他父皇宋徽宗拿着皇冠一边追一般喊“你拿着,你拿着。””

“而此事的起因,是金国大将率领十万余名士兵,向大宋发起了进攻。当时大宋还有百万军队,经济稳定,正是在鼎盛之时,宋徽宗和太子赵恒却已经认定要亡国。二位先皇都认为,谁戴着皇冠,谁就可能是宋朝王国之君,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