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横龙山

第(1/2)页

探矿队众人返回船上,在岸边放下给水尾社的礼物后继续沿汶水溪往东航行,越往东地势越高,一路上两岸尽是海拔400米到700米的小山,山地之上林木郁郁葱葱,但部分山间坡地还能见到少许人烟,应是小型的泰雅部落,直至汶水溪后半段时依旧如此,不过山间坡地明显增多,相应的能看到的部落数量也不少,但一路上没有像水尾那样合适的登陆点,何况探矿队众人更不好贸然进入山区,于是探矿队略过这些部落,目标直指后世横龙山南边斯瓦细格部落所在地区。

        斯瓦细格部落位于汶水溪北岸的横龙山山脚下,泰雅族语称为“斯瓦细格”。住在这里的泰雅族人,属于霞喀罗群,祖先来自新竹五峰乡的石鹿地区。

        这支部族几经迁徙,最初迁往北坑溪的雪见,后来部份族人再迁居苗栗南庄的鹿场,日据时期,一部份族人再越过加里山,迁至泰安乡的汶水溪上游,即今日的龙山部落。

        这条由鹿场越岭加里山,沿着横龙山棱线至龙山部落的山间小径,原是泰雅族人走出来的猎径,后来也成为龙山部落的泰雅人与鹿场族人之间往来的探亲道路,称为“斯瓦细格古道”,现在则以“横龙古道”而闻名。

        1908年,日本政府为镇压新竹五峰石鹿地区的泰雅族人,沿着汶水溪,依循这条山路,修筑“加里山理蕃道路”,由横龙山通往加里山,再扩展至乐山、鹿场大山及新竹鹅公髻山,沿途设有日警监督所及隘寮。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场战事整整胶着了十三年,日军连续开辟两条翻越高山、深入部落的军事道路,依然无法获胜。其中霞喀罗警备道路全长536公里,沿途平均每23公里就设置一座警所作为防卫,警所密度之高,堪称台湾历史上之最。

        首役是1913年日军以3384人从五峰乡上坪社仰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不断。在日军死亡98人,伤147人后,霞喀罗群部落才因弹药耗尽而终止抵抗。

        1917年5月,霞喀罗群的泰雅人再次攻击日本统治区,遭到日军540人追击,3个月内发生交战10余次。日军虽然强行攻入部落,但却因死伤高达171人,被迫与泰雅人讲和撤军。霞喀罗群为防御日军的再次侵入,被迫迁居到苗栗泰安乡的马达拉溪源头高山上。

        1920年3月,霞喀罗群外出继续袭击日警。日经镇压无效后,开始利用族群矛盾,跳拨泰雅人内部的关系,最后导致一部分坚持抗日的族人弹尽粮绝被迫缴械。尽管如此,仍有3社47户340名泰雅人依托马达拉溪继续抵抗。

        1926年,霞喀罗群部落被攻破,日本人担心其再次反抗,就将这些族人分散迁居于其他部落中,使这支最骁勇善战的族群,从此难以再聚集在一起。

        船队在汶水溪上航行通过八卦力地区后,路过八卦力东边的砂埔鹿,此地位于汶水溪北岸,海拔650米,有支流从更高处流至汶水,支流两侧为缓坡地,船上众人在砂埔鹿就已看到些许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