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决定北亚命运的作物,你来的正好!

第(1/2)页

“和人的米神,被挡住了?嗯,好像那个四指的翻译渡边,曾经和我说过?‘一粒米中,有七个神’…对!和人非常崇拜稻米,就像我们崇拜玉米一样。他还给我吟过一首有趣的小诗:‘通向山间的小小稻田,那淤塞住的秧苗水。如今两人的关系再也不再,已多日不通音信,真是令人伤悲’…”

“听俘虏的和人说,在南边的和人村庄,农民们必须修出很长的水渠,让引出的山泉慢慢流动,变得暖和些再浇灌稻田。否则,米神就会生气,让稻米长不出来。由此可见,和人的米神不喜欢寒冷…”

“嗯!他们种的白米和黄米,也就是和人俘虏说的什么‘稻’和‘粟’,在茅希利大岛上种不活?…所以,是因为气候更冷吗?是了,极北半岛五月才化冻,十月就有飘雪,沿海甚至比内陆还冷!而南边紧挨着的千岛群岛、茅希利大岛,必然也暖和不到哪里去!…”

“半岛这里的游牧也是这样,他们从来没有种过作物,都是靠鹿群与渔猎活着。我们带来的红薯、玉米、南瓜,也根本种不活,只有最耐寒的鸽子蛋小土豆才能生长!…而即便是最耐寒的小土豆,也只能种一收三,长起来慢的很…”

冰雪皑皑,半岛的春天依然是洁净的白色。长草、苔藓与灌木,都被积雪覆盖着,把生机藏在地下。在神南山港西边的丘陵上,有一片雪地格外平整,正是港口开垦出的土豆田。而这,也是王国船队所带来的,最为珍贵与重要的东西,远比地窖中的两千斤黄金还要宝贵!

“土豆是南方蜂鸟的馈赠…它五颜六色的表皮,是雄鸟头上的翎羽。而那淡淡洁白的花朵,则是雌鸟怀孕的小腹。而藏在地下的根茎,如同鸟蛋般大小,便是蜂鸟留在人间的馈赠,可以吃的生机…”

探索队长祖瓦罗抱着怀中的少女,注视着白雪下的土豆田,低沉吟诵起传承的神话诗歌。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土豆的特殊,真正意识到了这种耐寒作物的重要!然而,这种“蜂鸟馈赠”,这种耐极寒作物的真正重要程度,还要远远超过他此刻最狂野的想象…

王国所种下的土豆,和后世常见的、近代培育出的黄皮大土豆并不同,而有着五颜六色的表皮,每颗也只有鸟蛋大小,更接近最初驯化的野土豆。而这种从安第斯寒冷群山中走下的耐寒作物,会完全改变他脚下的土地,也会改变东北亚大地上,所有部族的命运进程!

“和人的稻粟种不活,他们的定居点,就只能停留在茅希利大岛的南侧。半岛的山部、鹿部与帐部没有作物,就只能带着鹿群迁徙…而再往西呢?陛下预言中的女直诸部、蒙古大部落联盟呢?他们又能种些什么呢?他们又靠什么生活呢?…甚至,越过这些部族,再往西?再往西!…”

祖瓦罗放开怀中的少女,霍然望向西方。他的双眼似乎要越过雪山,看透那苍茫大地的尽头,看到广阔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看到不知道几千上万里之后!

在这个十五世纪的尾声,在这个持续步入小冰期的时代,整个旧大陆上就没有能够能打的耐极寒作物!驯化自中亚的黑麦,仅仅能在温暖的波罗的海沿岸耕种,无法向东越过乌拉尔山,也无法向北征服更冷的白海。它们要再驯化两百年,才能一代代的培养出适应北海沿岸的耐寒黑麦,更不用说无比广阔与严寒的东西西伯利亚了!

实际上,在土豆传入前,“去西伯利亚种土豆”,不过是冰冷又无情的幻想。而再能忍受极寒的俄国农奴,也不可能在游牧诸部的土地上建立定居的村庄。他们想要活下去,就只能和游牧诸部一样生活,被对方所同化…

而来自南方的稻米,哪怕已经被朝鲜人、和人驯化出了耐寒品种,却依然有着它的作物极限,远远达不到后世定向培育出的耐寒能力。北纬42度,五月飘雪的茅希利大岛,以及同一纬度的白山黑水,就是它们延伸的极限!

在小冰河时代开启的此刻,农耕开发外东北的作物基础并不存在。相反,随着气候越来越冷,大明还在不断收缩,放弃越来越寒冷、根本无法让军户耕种自给的北方羁縻地。黑龙江沿岸的奴儿干都司,早就废弃半个多世纪了。而东北羁縻的女直诸部,也在大明的南撤下,日渐脱离掌控,开始了最初无关紧要、也不引人注目的纷乱、吞并与厮杀…

从作物本身来说,无论是东方稻粟还是西方的黑麦,都是吃果实的禾本科。哪怕作物能种活,如果气温太低、气温骤降,结不出实来、颗粒无收也很常见。而土豆是吃地下块茎的茄科,是原住民驯化出的、最伟大的作物之一,天然比禾本科作物更适应严寒!只要它能种活,就必然会有块茎产出,只是收多收少的问题!

所以,当旧大陆的农耕部族没有土豆,没有耐极寒的作物,就只能止步在农耕的极限处,和分界的游牧、渔猎部族永远来回拉扯。哪怕在温暖的世纪,在分界线后迁入了农民,一度建立了农耕的村庄,就像唐代的大温暖期…这些村庄与农民,也最终一定会随着气温下降,被当地的游牧、渔猎所同化,由夏再入胡!

因此,在土豆传入前,在更耐寒的作物一代代培养出来前,大明只能放弃入不敷出的外东北,俄国人只能阻挡在乌拉尔山西侧,朝鲜人只能止步于图门江,和人也只能困顿于北海道的南岸!…不是他们不想更进一步,他们也做出过努力与尝试,但作物没有收获,农耕无法存续,羁縻的征服就终究会瓦解!

此刻,从乌拉尔山到北海道,从四百毫米降水线到作物忍耐的低温线,就是东西方的农耕民族,与所有亚洲游牧、游猎的分界线!而在这条分界线后,农耕的生活方式,根本固定不下来,也对于本地的游牧、游猎,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可这一切,这决定农耕与游牧牧的古老分界,这北亚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冰冷大地上,数千年来未曾改变过的传统与命运…此刻,却随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