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四章 这个锅,袁术背不背

第(2/2)页

着步子,抱拳躬身:“卑职宋宪,拜见陛下。”

        刘协点了点头,示意太傅马日磾可以待行问话。

        马日磾先打量了宋宪一番,随后当着众人的面审问起来。

        “昨晚是你守夜?”

        “是卑职。”

        “那你可曾看见、或是听见些什么动静?”

        “回太傅,卑职昨晚巡夜时,看见城中有大量官差集结。本想去探个究竟,谁想被贼人偷袭,差点使其得手。”

        “宋将军被何人偷袭?”

        “是城楼上新换防的校官,他拿着司空府的文书,说是临时换防,卑职当时也就信了。”

        听闻此话,殿内群臣窃窃私语起来,怎么还把司空黄琬给牵扯了进来。

        马日磾轻咳两声,示意众人安静,随后又接着问道:“那你可有证据?”

        “这便是那文书。”

        说着,宋宪将怀中文书拿出。

        马日磾接过打开一看,霎时眉头皱起,没想到果真是出自于司空府,上面盖着的章印可骗不了人。

        “那你之后又做了何事?”

        “肃清城上逆贼,然后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宋宪如是回答,其实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情绝对是冲着将军而来。然则他带人刚下城楼,就撞见了曹性派来的手下,说是让他守在城楼,不必管城中事情。

        宋宪知晓之后,这才回的城楼。

        “那昨夜可曾有别的军队入城?”

        “回太傅,东、西、北三面俱是城门紧闭,至于南边,卑职还未来得及核查,便被陛下唤来了宫中。”

        别看宋宪平日里话少,回答起问题来,倒是有条不紊。

        “既然东、西、北三面没有问题,说不准问题就出在南边。陛下不妨将南城门的守城校官一并唤来,当面质问。”

        大司农丁宫很适机的出列,他一直都是个精明的人物,很多事情不用点透,他就知道该如何去做。

        很快,南城门的校官也被叫来了皇宫。

        当听得马日磾问起昨夜之事,这位名叫‘姚通’的将领显得很是激动,当场一口咬定,几乎痛哭失声:“陛下,是袁术,是袁术啊陛下!”

        他的恩师耿谧待他恩重如山,他也奉令而行,冒着天大风险放这些家伙进入城中。结果呢,竟是招来一群眼冒绿光的饿狼,将他恩师全家老幼,尽皆戮杀。

        此仇,他誓要报之!

        听得姚通供出了袁术,众人再次哗然,这个消息比起司空黄琬牵扯其中,可就更加劲爆了。

        “胡说,袁家四世三公,深受皇恩,怎么可能干出这种无父无君的事情?更何况,袁术同这些官员并无深仇大恨,为何会派兵杀其全家?”

        殿内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出来怒声厉斥。

        袁家虽然不在朝堂,朝堂上却依旧有他们不少的门生故吏。

        众人观之,乃是御史中丞高袭。

        “我想请问诸位,若此事真是袁术所为,那他的收益何在?难道是故意弄臭自己的名声,让天下人口诛笔伐?试问诸位,换做是你们,你们会这样做吗?”

        高袭的这番辩论,可谓是一针见血。

        殿内诸臣暗自点头,能够混到朝堂级别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傻子。

        除了最初的惊诧外,转眼一想,很快便发现了其中的诸多疑点。

        最简单的一点,杀害耿谧这么多的朝野大员,对袁术来讲,根本没有丝毫收益。他就是再蠢,也不至于干出这种损人又坑己的事情吧。

        既然排除了这点,那么剩下的最大可能就是,有人故意栽赃嫁祸,好让袁术背锅。

        会是谁呢?

        殿内诸人各有各的想法,谁也没往明面上说。现在说出来,保不准明天横尸街头的就是自己全家了。

        “入城之人虽不是袁术,却也是他麾下将领潘龙!”

        姚通见百官不相信自己,大声说了起来,随后还将肿胀的脸庞扬起,屈辱说道:“陛下,您看见我这脸没?这就是昨夜潘龙走的时候,狠扇的我一巴掌,他当时还说,要回去向袁术请功。如此欺人太甚,请您为下臣做主啊!”

        姚通甚至都忘了,不管是不是袁术的军队,都是他未经上级同意,擅自放入城中,这已经属于通敌。

        果然,殿内群臣没人愿意搭理这位小小的将官,并将其定为通敌之罪,令人拉出殿外,发放廷狱受审。

        “陛下,此事袁将军纯属冤枉,请您明鉴。”在高袭的怂恿下,一帮子袁氏故吏出来替袁术求情。

        “呵,有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种事情,谁说的准呢?陛下,臣恳请您发下圣令,将袁术缉拿下狱,以告死去亡灵们的在天之灵。”

        “太中大夫说得没错,陛下切不可被袁术的表面所蒙蔽啊!”

        “臣附议。”

        “臣附议。”

        渐渐的,宫殿内的百官分作两股支流,分庭抗礼。

        坐在上方的刘协头都听得大了,年仅十岁的他显然还不具备明断的能力,正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陛下,臣有一计,或许可辨真伪。”

        关键时刻,丁宫再次出列建言。

        刘协正不知如何是好,听闻此言,当即看向丁宫:“丁卿有何高见?”

        殿内百官亦是一同看来。

        丁宫也不卖关子,慢慢道来:“袁将军如今过了武关,估计很快就能抵达长安。陛下不妨下诏,让袁将军把军队驻扎在浐水,只身入京面圣。他若敢来,就说明问心无愧,若是不敢应诏,便是心中有鬼。”

        “丁司农,你这是小人之心!”高袭当场反驳了丁宫的建议,这件事情不日就能传遍长安,继而天下皆知。

        袁术知道了,给他胆子都不敢只身入长安,摆明是要他坐实罪名。

        丁宫却不理他,继续同天子说着:“陛下,为防万一,我们还应该做两手准备。万一袁术发难,可就麻烦了。”

        “圣人常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袁术麾下强将如云,万一发难,长安城内恐无人能挡,故微臣建议,请陛下速调温侯回京,拱卫京师。”

        对于这个提案,殿内诸人又是一通唇枪舌战。

        刘协在帝位上思虑小会儿,点头只说了一个字: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