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盘龙先生

第(1/2)页

晋国国都北海东郊三十里地,有一山,那山远远看去,青葱一片。山上树木繁盛,极尽草木之茂。顶上有一泉,深不见底,终年清澈,四季不冻。按理说这山海拔颇高,就连山麓下的北海府秋冬之季都是白雪纷飞之势,而这山莫说是山顶,就连山麓都是终年不见积雪,一年四季皆如春夏。所以争相成为了那时候文人墨士的推崇圣地,每到空闲之时,便携上三五个朋友,游山玩水,好不悠闲。

        这山原没有名字,这水也原没有名字。后有一日,当众文人像往常一样来此游山玩水之时,忽然发现这山泉谭中隐隐传来龙吟之声,一时之间,天地震动不止,山川停歇不前,不多时,便看见远处空中似有腾龙飞舞,刹那之间却又消失不见,众人看见,十分诧异,便有胆大者进前去一探究竟,却无所获。日后前来,却是再无那龙吟之声,此事一传,是举国闻名,天下皆知,众人都在议论着,想象着当日的所见之景,这事儿啊,是越传越开,越传越大,便有人提议,把这山,名为盘龙山,这水,名为盘龙潭,而这龙,是为盘龙……

        多年以后,田广建国,改国号为晋,定都北海,是为晋明帝,田广对这盘龙山的故事是兴趣颇深,便将这盘龙山封为圣山,这盘龙潭封为圣潭。田广信佛,便下令全国皆遵信佛教,还重用佛教徒在全国传教。并且在这圣潭之畔修建一庙,名为大佛光寺。

        大佛光寺住持有一俗家弟,姓宋,爹娘在饥荒中死去,住持看在可怜的份儿上收留了他,原想引渡佛门,但此子坚决不从,住持心软,只得答应。住持收他为亲传弟子,法号净沙,除去每日讲习佛法外还教授他其他的知识,或是天文,或是地理,奇门遁甲,皆无不学。再过二十余年,晋宣帝田宇继位,下达求贤令,全国范围内广收英才学士,一时间,众多学子争相报名,盛况空前。这子当然也是前去报名,终得到晋宣帝的赏识,被封为官。

        据传当时晋宣帝在大殿上看着这人,不过二十来岁,的确又被他当时的才华所钦佩,便笑问他:“你姓什名什,家住何处?”

        只见此子不卑不亢,沉着冷静,一字一句地回答道:“下官姓宋,自盘龙山大佛光寺而来,是大佛光寺一俗家弟子,师从元空住持,自取名为,若愚。”说完最后一句时,竟然是声音陡然高亢,似有龙吟之感。

        宣帝一惊,竟然是怔怔地出了神,待静下心来一听,又的确并无声音,明帝心想,果然此子不凡,便尤为喜爱。自此多加关注宋若愚,这宋若愚也没让皇上失望,无论是兵法,政务,吏治,商法都皆为精通,后历时十余年,将这原本积贫积弱的晋国变得是国力强盛,一时间天下列国皆为忌惮。

        宣帝有一日登上这盘龙山,满眼望去,尽是大好河山,乡村麦田,炊烟袅袅,便对身边的官员说道:“若我是圣龙,那若愚,便是我之盘龙,若无盘龙,便无圣龙乎。”自此,盘龙一名,天下尽知,一方面为晋宣帝的广阔胸襟所折服,一方面,也为这宋若愚的才智学识所钦佩。后潘岳诗中言:“更想寒寺清吟处,看惯盘龙与岸回。”“白衣寒江天下叹,抚扇轻摇盘龙来”……

        ------------

        晋国北海,盘龙山,大佛光寺

        此时的寺庙中,有一估摸着约四十来岁的人正端坐于蒲团之上,一手抓着佛珠,正在恭谨地礼佛;一手持着犍稚,正在敲打着摆放在他面前的木鱼,嘴里时不时的喃喃道说着什么。奇怪的是这寺庙竟然是空无一人,偌大个礼堂里只剩如此孤身一人,倒是显得十分的凄凉冷清。

        只见此人估摸着身长八尺,头戴纶巾,身披貂氅,目光紧闭,虽是不惑之年两鬓却已然是微微的斑白,透露着饱含风霜之样;此人腰佩玉佩香囊,那香囊倒不像是一般寻常的香囊,香囊之口挂有几株草样;脚上则穿着一双帛靴,看着便是富贵人家的样子却又有一副高风道骨一般说不出的脱俗之态,飘飘乎恍如仙人。

        就在此人还在诵经礼佛之时,忽的门外便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后便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声儿说道:“先生,陛下有要事相商,速请先生入宫。”走进门内的倒不是寻常皇上传唤官吏的宦官,而是一素面郎君,身长七尺,着襕衫常服,有种威风凌凌的感觉。

        那位被唤作是先生的人便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盘龙先生”,也就是宋若愚,宋若愚有个习惯,便是极为喜欢芸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