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小心求证

第(1/2)页

有道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王东旭和唐晨自然也不会听信老人的一面之词。

        哪怕是社会经验不足的唐晨都明白,因钱生隙的事例太多了,哪怕是兄弟也反目成仇,更何况只是一村一姓之人?这个社会上,嫉恶如仇的不多见了,嫉富如仇的却大有人在。

        其实有钱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要是人家正正当当做生意,辛辛苦苦赚到的钱,又和辛辛苦苦上班差在哪里呢?人家能赚到钱,是有本事,有魄力,有胆量,有眼光……反正只要不是偷摸拐骗,按时纳税,那这个有钱人都值得尊敬。哪怕他是继承了他爹的财产,那也只能说人家命好,会投胎。

        如果眼红人家的钱,巴不得占为己有,最不济也在后面“啐”几口唾沫,骂一句“奸商”,那就是一种病态心理了,病名叫做仇富。

        自己不努力上进,却埋怨自己碰不到好时代,错过了某个发财的好机会,这真的不是在怨天尤人吗?

        再说了,就算你碰到了那个时代,你真的能放下身段,去扎扎实实做一个泥水匠吗?

        恐怕很多人是不能的。那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说:“我可以啊!”

        那再问一句,你做泥水匠的钱,敢全部投入进去做房地产生意吗?

        在那个年代,有这个魄力、有这个眼光的人恐怕几百万人中找不到一个。既然自己都做不到,如何来资格抨击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诚实守信经营的有钱人呢?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时代机遇,只是看个人把不把握得住而已。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看到了网络时代大有可为,可为何中国网络时代的赢家只有姓马的那么两个人?同样的道理,不是时代缺少机遇,而是你没有发现机遇,没把握住机遇而已。

        仇富是很可笑的,有这个功夫不如努力地去踏踏实实工作,思考怎么才能和富人一样。

        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告诉世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是以一味怨天尤人,只会受“损”得更多,不想受“损”,只能努力地往上爬。

        唐晨想到这,心境反而平和了许多。

        恰在此时,王东旭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就算你们占着理,可隐藏人家祖宅,倒也不好吧?”

        那老人叹息一声,说道:“如果告知那个白眼狼祖宅所在,就能换回对家乡的投资,告诉他又何妨?只是当年地改,早已面目全非了。加上村里老人走的走,痴呆的痴呆,这才难办啊!”

        唐晨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那村里就没有老照片什么的?”

        老人哑然失笑道:“改革开放前,这里还是穷山恶水的地方,谁有闲钱拍照片?”

        唐晨不死心地问道:“那县志呢?”

        “县志也只是修县里面的,对于我们青坑村,最多就是记录一个名字,更不会记一间普通的房屋!”老人摇了摇头说道。

        王东旭也叹了口气,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