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正文_第804章 一笔经济账(二)

第(1/2)页

第八百零四章一笔经济账(二)

        朱慈烺猛然从云端跌入深渊,张口结舌了半天,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对于朝廷的归属,往好听里说,这朝廷是皇帝的朝廷。

        往实际出说,这朝廷是天家和士大夫的天下。

        可现在看来,自己跟之前父皇的想法,实在是太单纯了。

        此时此刻他感觉脑子里就像是一团浆糊,大明到底是谁的大明,到底该如何引领这个庞大的帝国,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策略。

        这些绝不是靠书本知识和年资阅历就能解决的问题。

        虽然不做皇帝了,但是朱慈烺对于知识的渴望却非常明显。

        这回的五千多万两赃款打开了朱慈烺思考的大门,让朱慈烺发现自己面对天下事竟然如此陌生。曾经只知道没银子的日子难过,现在真有这么多银子,却发现如果给自己使用,自己竟然不会用!

        当年父皇九百多万辽饷砸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最后吴襄竟然说只有三千精锐能够勤王,而且还得先拿百多万的军饷出来。

        这五千多万的银子,该怎么用?

        “这些银子,陛下您可有甚想法?”朱慈烺问道。

        “朕已经与阁部商议了主意,准备用这笔银子开办一家银行。”徐梁道。

        “银行?”

        “是发行宝钞的衙署。”徐梁道:“其位与户部持平,又独立行事。”

        “宝钞一向是户部发行,为何要独立出来?”朱慈烺问道。

        “因为宝钞这个名字不能用了。”徐梁叹了口气。

        大明的宝钞并不属于金融进步的产物,从名声来看简直遗臭万年。

        太祖高皇帝当年沿用宋、元制度。以为宝钞可以节省人力和金属货币,却根本不知道纸币诞生本意是解决流通不便、以及市场货币流通量不足的问题,进而错误地认为通行宝钞就是一座挖不尽的金银矿。

        其他的朝代,虽然也有纸钞贬值的情况,但是他们本身却有储备金,不至于彻底的崩盘。

        可大明通行宝钞作为一种不可兑换纸币,本身不能换成真金白银,靠的是官府权威和信用。而官府竟然不许百姓以宝钞纳税,一定要缴交实物,这简直是要将宝钞推向绝路。

        更绝的是。残旧宝钞要兑换新钞另要加钱,就连纸币替代天然货币减免自然损耗的功能都剥夺了。

        光是如此还不能说明国初的“经济掌舵人”的花样作死。为了保证宝钞的地位,朝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禁止白银流通,直到嘉靖之后大量白银涌入才渐渐解禁。这就导致了市场一边需要宝钞,一边宝钞又因为信用不足而持续贬值。

        如此种种原因相叠加,宝钞除了作为一种货币符号。在宫中也指代帝室用的手纸。

        估计百姓们也这么看。

        但更奇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