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赵奕:《空间和宇宙论》

第(1/2)页

  在研究‘空间挤压是否会对能量束造成影响’的问题上,暂时能做的,也只是深入的思索而已。

  哪怕是研究空间挤压对于粒子束的影响,到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准备,还要等待各种高精度的仪器配备,具体能得出什么结论,研究能进行的有多深入,也是不确定的事情,能量束的研究难度和粒子束不是一个数量级,因为能量束受到空间挤压影响,影响也是非常小的,小到正常实验不可能检测出来,另外,想要小范围的控制能量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反重力技术的底层逻辑,是设计让光束不断的旋转,可实际上,那并不是真正的旋转,而是光束不断湮灭、再生的过程,等于是强行以物理性干预,让光束路线实现旋转。

  总之,要以实验手段研究能量束,暂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或许完全不能通过实验做到,而是需要近距离的去观测黑洞。”

  赵奕研究的理论中,认为黑洞是高强度压缩粒子的集合体,黑洞本身不断的释放Z波。

  如果光束会受到空间挤压的影响,就一定会在黑洞旁边表现出来。

  这种观测暂时还只能预想一下而已。

  目前的实验准备中,还是研究带质量的粒子束,才更加实际一些。

  这个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Z波检测技术的研究,直接会影响到太空穿梭的安全性,  也就能直接决定太空穿梭的距离。

  安全,比距离更重要。

  技术是一步一步慢慢提升的,  不可能一口气就到达重点。

  赵奕希望粒子束的性态检测,  能首先达到判定‘十的八次方’空间压缩倍率的程度,  就能保证太空穿梭的距离,能够超过几十个天文单位,  也就是一口气从地球穿梭到柯伊柏带。

  这个穿梭距离并不太快,但也足以支持宇宙飞船,慢慢的飞出太阳系了。

  ——

  Z波检测技术的研究,  准备工作依旧在进行中。

  处在大学边侧的三层实验室,也挂上了‘高精度检测实验室’的牌子,具体是什么样的‘检测’,就连郑阳大学的领-导层都不知道,但不妨碍他们对实验室成立的欣喜。

  新的研究在大学里进行,  对大学的好处就太多了。

  首先就是有好多顶尖的教授、专家,  都到实验室来工作,  有些甚至是大学平时想接触也接触不到的。

  另外,  看着一台台精装的设备搬进实验室,大学也感到非常的期待。

  研究只是期待的一方面,甚至是不重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是实验室。

  事实上,郑阳大学都少有人知道,具体是在做什么样的研究,而且项目是赵奕发起的,  只是挂在大学里而已,所以很难说对研究有什么期待。

  但是,实验室是实打实的,有了项目以后,  实验室被快速建立起来,  等项目完成以后呢?

  实验室肯定还在。

  到时候,哪怕一部分超精度设备被搬走,  依照实验室的框架,  也可以重新建立起来。

  大学等于多了一座超高档次的实验室,依托一个高档次的实验室,  就能继续做出很多专业的研究。

  以此不说研究能拿到什么奖项,额但维持一个重点学科也足够了。

  到时候,机械学院也可以拥有一个重点学科,大学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

  赵奕并不在意郑阳大学,  能在研究、实验室中拿到什么好处,就算是知道也会觉得很不错。

  郑阳大学毕竟是家乡的大学,  他希望家乡能够发展的更好一些。

  在新实验室工作的同时,赵奕还有很多事务要关心,最重要的就是聚能卫星的进展。

  第二艘聚能卫星成功划入既定轨道,开始了正常的运转,源源不断地对外传输太阳能。

  这是个大事件。

  赵奕也关心了一下其他的聚能卫星,在完成了第二轮融资后,奕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一口气订购了十座聚能卫星。

  现在订购的卫星都在抓紧建造,聚能卫星但是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每一座卫星都需要一个半月以上,但因为有了相关的经验,有些能够实现规模建造的部件,也已经开始规模化,建造速度也提升了不少。

  同时,聚能卫星的成本也有了下滑。

  现在奕星采购一座聚能卫星,只需要支付二十二亿人民币,和几家合作的公司谈判后,已经确定后续采购价格会继续压缩,争取下一批订单,能够压缩到单座二十亿一下。

  这个成本相对廉价很多了。

  对于奕星公司来说,聚能卫星就是能量的生命线,卫星的数量越多越好,再多也根本不够用,但建造数量上还是有个计划。

  “未来三年,把数量提升到三十座!”

  这是奕星和几家合作公司,谈出来的建造计划。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高等压缩材料公司,他们需要为很多项目提供压缩材料,也包括最核心的宇宙飞船项目。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想要提升制造效率,就必须要制造新型的Z波压缩装置,但制造新的装置肯定需要时间。

  高等压缩材料公司的效率,直接决定了聚能卫星建造的效率。

  奕星能谈到‘三年、三十座’,就已经是个极限的数字,因为同时他们还需要高等压缩材料公司,大批量的制造压缩单晶硅,用来生产无限动力汽车的光能接收转化器。

  与此同时,全世界也聚焦环太阳聚能卫星。

  环太阳聚能卫星一直都受到关注,最近变得火热主要是因为,其他国家发射的太阳探测器,近距离拍摄到了聚能卫星飞往太阳的照片。

  另外,探测器还拍摄到了聚能卫星运作的画面。

  虽说画面非常的不清晰,就只是一个小黑点,但也明显能看到,聚能卫星几乎贴近太阳运转。

  有专家立刻站出来表示,“聚能卫星运作的轨道,常态的温度也可能会超过一千摄氏度。”

  “同时还要面临超强的太阳辐射、磁场风暴、高能射电粒子等等,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聚能卫星依旧在正常运转,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材料!”

  事实上,国际上早就知道,国内拥有独特的压缩材料技术,好多的国外机构还拿到了压缩材料样本。

  这已经不是秘密了。

  宇宙飞船项目的外在制造,是好多国家一起参与进行的,很多部分的制造都需要用到压缩材料。

  另外,无限动力汽车的核心,光能接收转化器,也需要用到五倍压缩的单晶硅薄片。

谷</span>  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