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江东变故

第(2/2)页

先生目光如炬,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他随即叹道:“小子听闻奉孝先生乃是袁使君麾下谋主,这几年襄助使君数次击败强敌,从未漏算失策。”

        “同样身为谋士,当以奉孝先生为圭臬啊。”

        太史慈见了,趁机道:“伯言有大才,如今江东却不是能够一展雄才的地方。”

        “奉孝先生有疾,一直想找个亲传门生,据慈所见,伯言最为合适。”

        “使君也对伯言颇为看重,认为伯言之才,将来足可胜任一州都督之位,言诺只要伯言投往麾下,其必然以上宾待之,伯言若有要求,使君必全力满足。

        “使君麾下,有曾任冀州监军的公与先生,也对伯言颇为看重,言说若是伯言来投,必将所学倾囊相授。”

        陆逊听了,登时有所意动,说起来沮授的名气,比郭嘉还要大,对方文武双全,文能凭借一张口,便助袁绍夺下冀州,武能上阵杀敌,可以说沮授才是陆逊想要成为的目标。

        而且陆逊对于这几年名声如同彗星般崛起的袁家凶虎,也是很有兴趣。

        对方不过比自己大五六岁,却已经能击败己方诸侯,扬名天下了,其对自己如此赏识,让身为少年人的陆逊,也是心中颇为自喜。

        而且袁熙身为幽州刺史,给出的种种承诺,明摆着是要将陆逊培养成下一任谋主的!

        但陆逊又有些犹豫,举家北迁,陆家大部分人,应该是不愿意的,他虽然暂代陆家家主,但这种大事,其实拍板的还是他的叔父陆绩。

        但如果不早做谋划,吴郡被孙策打下,谁知道对面会不会因先前陆家守城对抗的事情,而大肆报复?

        他犹豫了下,开口道:“刘使君既然将局面托付于我,逊也不能弃之而走。”

        “我还是想守到最后一刻。”

        太史慈听了,笑道:“伯言好气魄。”

        “既如此,我就陪着伯言好了!”

        陆逊听了谢道:“逊惶恐,怕是牵累太史将军了。”

        太史慈却是想得很明白,陆逊所说的坚守到最后,只是忠人之事,并不是死节殉难。

        要真这样,先前陆家一族在庐江城破的时候,早就赴死了,何来之后举族逃到吴郡之事?

        陆逊方智谋过人,并不迂腐,吴郡要是被攻破,自己便带着他逃回广陵便是,正好也算完成了公子嘱托。

        数日之后,两人便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刘繇在豫章攻打笮融,两边打得极为激烈,最后刘繇惨胜,打得笮融逃入山越林地隐藏了起来。

        坏消息是,在林地大战时,刘繇受了伤,且又吸入了瘴气,就此得了重病,正在被手下护送回吴郡。

        太史慈和陆逊面面相觑,刘繇乃是吴郡的主心骨,他要是得病去世,只怕手下部将人心离散,吴郡是守不住了!

        而且就是刘繇能活下来,也不复先前之勇,孙策却是越发强势,两边强弱已分。

        两人心里盘算起来,陆逊想的是家族前景,太史慈想的是提前准备后路,到时候吴郡失陷,他半强迫也要将陆逊带回去。

        不然让陆逊留下,谁知道日后会不会成为敌人?

        想到这种情景,太史慈就后背发寒,陆逊作为盟友是很可靠的,但作为敌人,可就太可怕了!

        必须要阻止此事的发生!

        太史慈有些幽怨,自己做这些事情,实非所长,公子交给自己这些,真是要把自己逼疯啊。

        远在怀城的袁熙,不知道太史慈在腹诽自己,即使知道,他心中主持江东大局最好的人选,仍然是太史慈。

        因为太史慈和一般的将领不一样,他有狡黠的一面,做事极其灵活变通。

        太史慈在年轻时,任东莱郡吏,时郡官和州官有嫌隙互告上奏朝廷,太史慈代郡官送表,用计将送表的州吏骗走,自己先行上表,从而完成了任务,这说明其并不是一味逞勇的武夫。

        袁熙算来算去,去江东挖人,也就文武双全的太史慈最为合适了。

        想到自己缺人,袁熙很是头痛,他现在用人捉襟见肘,虽然也有不少官吏可用,但能够独当一面的,却是少之又少。

        就像现在一样,身为主公还要被迫亲自出马,去讨好吕布夫人,真是悲伤的故事。

        而且对方将自己和华佗迎进大门,直接将华佗带走,然后把自己晾在院子里了!

        袁熙站了一刻钟,脚都有些麻了,便找了个墙靠着,心中充满恶意地想着,吕布夫人脾气如此别扭,这是更年期到了,还是月经不调?

        忽然他头顶墙上,传来一声轻笑。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