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迟早面对

第(2/2)页

时曹魏占据着整个北方,境内有匈奴、鲜卑、氐、羌、乌桓、羯、卢水胡、丁零等族,民族的复杂性和部分易叛乱地区,所以采取的策略为接受内附,积极平叛,这对于缺少劳力的中原,算是有益的补充。

        但之后的内迁安置政策,便出现了大问题。

        一方面其采用了将打败的关内胡人内迁的政策,将长城防线,全部放给了关外胡人。

        另外一个方面,内迁人口过多,在陇右河州地区,到西晋时候,胡人已经超过了汉人,反客为主,甚至在关中地区也是如此。

        《徙戎论》中提到“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div  class="contentadv">        这事实上是等于现在的幽州并州凉州,甚至冀州司隶,百年内都变成了胡人主导的地区,加上关外胡人南下,五路乱华便成了必然。

        袁熙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以幽州为起点,防止这种历史的发生。

        他心里隐隐约约已经有了些眉目,但是实施起来异常困难,毕竟以他现在的实力,很多想法是有心无力,所以只能用外交手段来弥补军事的短板。

        乌桓便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袁熙的想法,是以其作为试验田,来验证自己想法的可行性。

        他先前和郭嘉沮授商讨过自己的想法,两人虽然惊叹于袁熙和常人完全不同的思路,但因为没有后世的历史知识,并不能体会到未来的残酷性。

        两人都觉得袁熙是不是想得有些过多了,此时最重要的,不应该是争霸天下吗?

        但袁熙明白,此时不早作准备,将来可能就晚了。

        所以这次他力排众议,准备商讨和乌桓谈判,展开一系列的军事和内政合作。

        一是联手对付关外的流寇异族。

        关外鲜卑和关内乌桓虽有世仇,但单于塌顿不想和其彻底撕破脸,免得被其大规模报复。

        所以袁熙提议,让乌桓出劳力青壮,加入袁熙的军队,以幽州军的名义对付鲜卑,这样乌桓便脱了出来。

        当然,虽然青壮劳力宝贵,但同时袁熙也要负责安置这些青壮的家属,这对于相对于增长的人口,缺少食物的乌桓来说,其实也能够减轻一部分压力。

        但这就是袁熙的目的,釜底抽薪。

        他要做的,是试验内迁政策的临界点,既一地之内,胡汉的比例多少才合适。

        让胡人在人口比例上占优是肯定不行的,这样不仅做不到同化,还会被反客为主,倒逼汉人逃离。

        袁熙要试验的,就是保留一部分边地外族的情况下,在自己治下接纳一部分相当比例的胡人,能其能够慢慢融入当地,但又不至于让其鸠占鹊巢。

        当然,他的这个治下,不禁包括幽州,还包括了徐州和江淮地区。

        当初他提出这个设想时,郭嘉沮授也颇为经验,疑惑道:“江淮不缺人口,让他们费尽人力物力迁过去,值得吗?”

        袁熙微笑道:“有些不可?”

        “要真算起来,现在的绝大部分胡人,其祖上都能追溯到炎黄,和我们其实也算是同宗起源。”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居住地区的扩大,产生了种种不同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可能不太合适,有的却是对中原的有益补充。”

        “既然是胡汉融合,当然是不仅包括中原地区,也要包括江淮乃至江东,以及南蛮南越地区。”

        “说来现在这些地区,虽然都是汉家天下,但却被称为山越野人,在中原人眼里还不如胡人,甚至不被当人看。”

        “但随着将来天下统一,这些迟早也会进入汉人的范畴,胡汉能够融合,汉人和山越人,当然也能融合,在其中加入胡人,又有何不可?”

        “让其提前体会到民族融合的好处,也是天下一统的重要步骤之一,何况融合并不是消灭,而是互相学习互补。”

        “只要心向华夏,便都是华夏人。”

        郭嘉沮授不得不承认,虽然袁熙这番话有些东西他们还不能理解,但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而且这些说法,他们从未多想,如今却仿佛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门外的全新景象。

        郭嘉出声道:“嘉有一事不明,使君为什么对这件事情如此上心?”

        袁熙犹豫了一下,才缓缓出声道:“确实,这件事情看起来并不太重要。”

        “但一想到可能发生的惨痛景象,我就觉得,既然来到这世上,总要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改变一些东西。”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