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千古难题

第(2/2)页

权衰败的时候,对于下层的平民百姓来说,决定他们生死的不是皇帝,而是同一个村里的乡绅豪族。

        <div  class="contentadv">        问题回到了当初,文景之治为什么国库会那么充盈?

        答案是,当时因为土地加速兼并,地主乡绅和贵族成了惠民政策的受益者,自然在上缴利税方面肯定非常的积极,不仅不会拖欠,甚至会想法设法多交,让朝廷延续这种政策,为此他们会变本加厉剥削农民百姓,收取更高的租税,来支持朝廷。

        这便是文景之治,也是很多朝代国库充盈,下面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造反的的真相。

        而之后被饱受诟病的汉武帝刘彻,反而是趁着对外用兵的机会,大改之前的国策,逐步分化贵族和豪绅的权利和土地,用中央集权将土地重新流转到了百姓的手中。

        也因为如此,刘彻被出身地主阶级的史官抹黑了不少。

        在袁熙心中,汉朝只有两个皇帝让他佩服。

        一是刘邦,二是刘彻,这两人起码知道百姓要什么,其他人都差太远了。

        他将这些观点写下来,拿给沮授郭嘉等人看时,众人无不目瞪口呆。

        虽然他们都是博学之事,对于汉代的历史和记载都很熟悉,但还从来没有人这么赤裸裸地将这层温情脉脉的外皮撕得如此干净,露出里面血淋淋的骨肉来。

        相较于浑不在乎的郭嘉,沮授涩声道:“使君.明公要做什么?”

        这是沮授第一次从心里佩服袁熙的见识,也是重新开始认识袁熙这个人,他自然知道,袁熙不会无缘无故写这种东西,自然是准备做些什么事情!

        袁熙微笑道:“还是先生明白。”

        “幽州不像中原,没有那么多地主豪族,而且随着外族南下,很多大族也会逃去中原。”

        “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想尝试着做些东西,看看能不能稍微改变这个天下,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相比于受限于时代的郭嘉沮授等人,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袁熙,明白这样的土地政策走下去,最后都会进入一条死胡同。

        不仅是汉代,唐宋元明的衰落,都和土地政策出现问题有关,而且这几千年来,无数比袁熙更加出类拔萃的聪明人的徒劳努力,宣告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对此现象,后世有评论,“单干势必引起两极分化,两年都不要,一年多就处出现阶级分化,其中有些人还是贪污多占,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买地,另一方面是贫困农民破产,这恰恰是我们的社会基础,我们的依靠。”

        “包产到户,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粮食,时间长了,便会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就会重新起来,剥削劳动人民。”

        历史的循环,便是如此,这是无可压抑的人性,本来想要所有人都吃上饭,就是一个压抑人性本能之恶的艰苦卓绝的伟大事业。

        袁熙知道自己不能脱离于时代的生产力局限,去做出一些高高在上,飘在云端的不切实际的行为,他想要做的,便是给天下看到,起码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沮授固然惊叹于袁熙的想法,但他还是很快提出了反对意见。

        “明公的想法,便是直接控制乡亭,但没有当地大族的支持,怕是寸步难行啊。”

        “毕竟大部分土地都在他们手上,相比十有七八的冀州,幽州也占到了十之五六啊。”

        “既要他们的土地,又要他们为幽州出力,老夫实在想不出什么方法,防止他们吃里扒外。”

        袁熙叹道:“先生说到点子上了。”

        他也不由叹服沮授的敏锐,这个问题,宋朝表面的最为明显,受到的反噬也最为激烈。

        宋朝尝试将士大夫从土地上剥离开来,于是以相当强硬的态度和政策限制了士大夫的土地数量,同时用俸禄来弥补。

        想法是好的,但在士大夫看来,我既然土地都没了,何必还要为你大宋卖命啊?

        女真辽国给的好处岂不是更多?

        于是宋朝诞生了大量的投降派,士大夫通敌成了宋朝的主旋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看到了这个隐患,知道地主迟早会成为依附于皇权的寄生虫,于是一边大力打击地主管员,一边用诸王分封来控制土地。

        但皇帝只有一个,地主却有千千万,甚至分封出的诸王最后也变成了最大的地主,所以朱元璋也失败了。

        到了明末,反水的人不仅包括很多官员,还包括了晋商等势力,便是因为他们和政体的联系变弱,封建社会政体的根本是土地,剥夺了土地,便剥夺了认同感.

        尤其是商人,商业越发达,和国家政体的联系便越脆弱,于是对政体的认同感也越薄弱,最终的道路,便是改换门庭。

        历朝历代,商人有了钱便想取得地位,有门路的想方设法进入上层,没门路的直接用家底造反,很多时候造反作乱的,都是私盐贩子起家的。

        士农工商的排名,便是由此而来,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仅仅是在现实中掀桌子那么简单,人心中的那张桌子,也必须彻底砸烂。

        所以袁熙对沮授道:“所以我想请奉孝先生在义学中,把我的这篇东西作为必修讨论的科目。”

        “另外幽州的村吏安排,由公与先生主持。”

        郭嘉和沮授听了,都是面露苦涩,袁熙这人,每次让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极为难办的,这次更是坑中之坑!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