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未来华督】

第(1/2)页

香港传媒业很快发现,《东方日报》固然可恶,但《天天日报》也不是‘好东西’。

    原来,自从《天天日报》在10月下旬易主后,这家报社便到处招募新闻采编和编辑,而且是开出高薪。所以,各大报社纷纷有精英人才跳槽,而且声势浩大。

    有记者调查过,次轮《天天日报》的薪资整体足足高出外面的两到三成,就是《天天日报》原来的职员也陷入加薪的狂喜中。

    与此同时,《天天日报》的内容也在逐渐改版,朝着紧跟时事的方向发展,比如在12月发生的《华英第七次谈判》,便由《天天日报》率先报道,一时间吸引不少读者。

    12月下旬。

    林正杰来到《天天日报》的写字楼,只见这里的人异常忙碌,大家的干劲十足。这一轮扩张,《天天日报》的员工很快突破600人,其中新闻采编人员200多名,海外记者40多人。

    就职员的规模来看,已经跟上《东方日报》的规模,当然此消彼长,此时《东方日报》由于跳槽人数高达上百名,所以一下子就显得人员紧缺了。

    本来,《东方日报》也流失不了上百名新闻采编和编辑的,但自从发生‘禁锢资深记者’后,很多人因为不满,愤而转投《天天日报》。

    换做是其它报社,肯定一下子吃不进近200人,但《天天日报》靠上新东家后,自然是财大气粗。

    “老板”

    “林生”

    叶绍良、韦建邦迎接了林正杰的前来视察。

    目前,《天天日报》的95%股权,已经被现代出版社收购。

    不过韦建邦的5%,却保留下来,这里面的有两个原因:

    第一,韦建邦配合现代出版社的计划,且是《天天日报》创始家族的人,所以现代出版社愿意合作;

    第二,韦建邦是一位资深的办报人,拥有丰厚的经验和水平,是现代出版社希望留下的人才。

    所以,韦氏其他族人的股份,都被现代出版社收购,唯独韦建邦的5%股份没有被收购,且留下来继续担任董事总经理。

    “准备的情况怎么样?”林正杰点点头,询问道。

    韦建邦见叶绍良将机会留给自己,马上配合的说道:“林生,目前《天天日报》的销量增长至13万多份,这一切都归根与内容上的改变。我们在本港新闻的反应上,已经不输给《东方日报》,海外新闻上,同样也已经安排总计40名的驻外记者.通过这种逐步提升内容综合性的方法,我们不仅没有流失老读者,还吸引来了不少新读者。”

    林正杰自然知道《天天日报》的改变,因为他天天会读,原来的《天天日报》马经和娱乐性新闻太多了,最近两个月,这两方面的内容通过精简,减少了很多篇幅,而新增的新闻多为本港时事新闻和海外一手的新闻。

    在内容的拍板上,将每则新闻弄成短、精的篇幅,一些内容启用爆炸性的词汇,且有不少刺激、血腥味浓的新闻。

    这样一来,《天天日报》的变化当然很大,直接影响到《东方日报》的销量。

    当然,现在还差最后一步——营销!

    再好的产品,没有一个好的营销,那么一定不会成功。

    什么‘好酒不怕巷子深’,根本不是经商之道。

    “什么时候启动‘免费送’手段?”林正杰关切的问道。

    叶绍良马上说道:“1984年的元旦开始,我们就免费给发行商和零售商,暂定一个月。”

    韦建邦心中一颤,他从没有想过,报纸还能免费送,而且一送就是一个月时间。报纸不像杂志,特别是日报,报纸本身的售价是很重要的收益,就算不盈利,至少也能收回很大一部分成本,再然后就是广告的收益。

    而日报的广告收益,是和日报的销量挂钩,以及日报的读者群挂钩。

    销量越高,同样大的版面广告费越高;

    大众报的广告,没有《明报》这种知识分子的广告价格高,也没有《星岛日报》这种商业性质的广告价格高;当然,如果销量高很多,那自然另说。

    林正杰点点头,说道:“好,我希望2月份的时候,我们的销量可以增长到20万份!而《东方日报》最好跌到25万份以下。”

    叶绍良很有信心的说道:“没有问题,最近《东方日报》都已经狂跌。”

    韦建邦目瞪口呆,这个老板倒是敢说,这个上司倒是敢答应,两人好狂妄。

    “怎么,韦董事决定没有信心?”林正杰打量着韦建邦说道。

    看到这个韦建邦,林正杰想起香港司法上的一个趣事:

    1979年2月10日,寒风凛冽,阳寿成事业如日中天,但骑师好友告东尼却交上了霉运。这一夜在沙田酒店,告东尼三兄弟驾车前去吃晚饭,在酒店的停车场泊车的时候,与商人韦建邦因为车位的问题发生了冲突,告东尼下车与韦氏理论,两人初则口角,继而你推我撞。混乱之间,告东尼的一位兄长向韦建邦头上砸下去。韦建邦造头部痛击,血流如注,脚步浮软,马上叫来救护车。

    阳寿成听闻后,来到医院病房,向韦建邦提出要求:可不可以大人大量,不要指控告东尼,因为据说是韦建邦你先动得手.总是就是各种软话、硬话(其本来就与社团有关系)。

    最后,警方没有控告涉嫌动手伤人的告氏兄弟任何一人,阳寿成反而以“意图妨碍司法公正”之罪遭控。

    殖民地奉行的大英法律,一旦两人在公众场合殴打受伤,警方介入,此事就不是两人之间的恩怨,而是由律政署接手起诉,进入司法程序。

    所以,阳寿成被判入狱两月,但缓刑一年。

    阳寿成不服气,请来从英国聘用御用大律师马菲士来香港,要求推翻原判。但最高法院法官鲍伟华聆讯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依然入狱两月,缓刑一年。

    但这个时候,律政司出手了,认为原判太轻,立即提出上诉,要求复判。同年7月,最高法院上诉庭判杨受成入狱九个月,立即执行。

    打架的没有判,劝架的判坐牢。而且阳寿成第一次请的是余叔韶,他是战后香港第一位华人大律师,没有打赢;第二次请的是,从英国聘用御用大律师马菲士来香港。

    律政司大概是认为,既然你觉得有钱就可以请大律师,来逃避法律制裁,那我偏偏要治重罪给你。

    “看到林生来,我肯定就很有信心。香港谁不知道,林生是一位生意天才,《天天日报》在您的手里,两个月已经发生脱变,我还有什么不相信的。”韦建邦马上迎合上司的说道。

    他也明白,林正杰未必是看重报纸的利润,而是看重其背后的价值。如今泰富集团的电影、电视、出版、漫画,都是香港的霸主,就差一份报纸,就可以齐全。

    可以说,林正杰已经掌握着香港的舌候!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林正杰一开始是‘出版天才’,成功办了香港最畅销的两份杂志;随后林正杰进入香港电影业,又发现新艺城、徐客工作室这些制片公司;还有漫画,明明黄玉郎已经接近垄断香港漫画,现代出版社硬生生的后来者居上,超过玉郎图书;最后就是亚视,无线电视台都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电视霸主,但亚视却可以达到四六,甚至是五五的收视率。

    这样的人物,说是将《天天日报》从一个10万份的销量,在三个月达到20万份的销量,未必就不可能。当然,关键是看这个免费营销的成果。

    恰逢《东方日报》阵脚大乱,《天天日报》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就算一个多月后不超越,将来也是有机会的。

    最后,林正杰询问道:“电视台那边的广告已经确定没有?”

    此次《天天日报》还会在亚视大作广告宣传,可谓砸钱来获得销量。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