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改变(5300字)

第(1/2)页

近万人前来报名参加南诏国太学院招生,其中从南诏国外来的人中,有近三千之数,而南诏本国之人有七千。

        第一步筛选,剔除了一些心志不坚,纯属是来凑热闹的,余下九千人。

        第二步筛选,剔除了一些太过年幼,不满6岁者,又剔除了近五百人,这些人及其家属,都被好言相劝,令其过一些年,待其长大一些再来。

        第三步筛选,又剔除了一些太过年长,超过五十岁且身体不佳者,好言劝走,并发放了路费,令其返家。其中有心志坚定,坚持要留下的数人,拜月教众禀报了拜月教主后,将其留了下来。

        经过了五天的初步筛选,剔除了近半数人,只余下五千来人,其中南诏本国人与外国人各半。

        而后,开始逐一签署入学契。

        到了此时,近两千多名外国人员中,只有千余人没有异议,签名画押,其余近半数不愿意签署入学契,他们宁愿缴纳高额的束脩,对此,拜月大手一挥,都同意了下来。

        拜月知道,愿意签署入学契的人,大部分都是贫苦人家或是小地主家庭出身,对他们而言,用二十年工作来换取一个晋升之阶,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而那些不愿意签署入学契的人,定是各国富裕家庭或是官僚家庭出身,对他们来说,宁愿花上一笔巨款,也不愿意蹉跎岁月。

        对于这些,拜月通通都不在意,一视同仁,并未另眼相待。

        筛选完毕之后,没有选中者自然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选中者,等待分班。

        分班,按照年龄、各人意愿,选择所学专业。

        其中因所学不同,又分为文化和技艺两类,通俗来讲,就是现代的大学和专科的区别。

        未满16岁者,一律强制选择文化类为主业,辅以武功类,再选修一门技艺,如铁匠、木匠、种植等等。

        满16岁者,可自由选择一门主业,再选择一门副业。

        其中又男女分班,各不相交集。

        待忙完这些事情之后,已经是半个月之后。

        举办了开学典礼后,太学院开始了教学工作,只是,等这一批人成长起来,可能要三五年后了。

        …………

        另一边,参加了拜月的开学典礼后,陈恒之一行人又回到了长安城。

        毕竟,刘晋元身为新科状元,差不多也该去吏部点卯,等待了近月时间,朝廷已经分配了职务下来,东宫太子侍读兼翰林院编修。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部·太子侍读》有言:太子侍读者,东宫官属,选用文学之士,侍奉太子读书,讲读经史,属正七品。

        也就是陪太子读书的闲散官职。

        翰林院编修,副六品衔,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代的实习生性质。

        从授官的大小来看,属于不好不坏,翰林院编修是每任科举三甲的必经之路,属常态,倒是太子侍读算是一个添头。

        “原来都只是小官员,亏得我还以为考中状元后就可以当大官,当宰相了呢!”

        李逍遥听完刘晋元的讲解,不由满脸失望。

        陈恒之笑道:“逍遥,你这就是不学无术了,一般而言,科举中得状元者,万中无一,而最后能拜相者,更是了不得,一万个官员中都不一定有一个。”

        “而考中状元,只能证明会读书,不代表你会做官,在官员体系中,还属于新手,什么都不懂,得从头学起,想一下子就升任宰相,你这是在做梦呢。”

        “你问问晋元,就算让他担任大唐的宰相一职,他能否胜任?他能治理好这个诺大的国家?他能调理好三省六部之间的关系?他能处理好皇帝和百官之间的矛盾?”

        一连串的质问,一下子就把李逍遥问蒙了。

        他张了张嘴,脑子里一片空白。

        刘晋元闻言,苦笑连连,言道:“回师尊,弟子不能!不经历各种磨炼,怎敢轻言担当重任?或许十年二十年后,弟子可以勉力一试!”

        陈恒之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许道:“志气可嘉,其实,做宰相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以晋元你的资质悟性,或许不出十年,就可以擢升尚书,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