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秋收的开端

第(2/2)页

了。”这求援的士卒急切的说道。

  马芳一摆手说道:“容我想想。”

  阳和口在阳和卫西北方向,听名字就知道他们之间的关联,乃是燕山山脉最西边。再往西就是大片丘陵山地。然后到御河以西的阴山余脉山脉。

  马芳看到这个位置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地方太偏了一点。

  前文说过,大同北边这一个缺口大概有一百里宽,阳和口就是最东边。当然了这个所谓的缺口,是与其他地方的边墙相比的,其他地方的边墙都是沿山而建,险峻无比,这一段缺口,也不是都是平地,但是山势丘陵都不如其他地方陡峭。

  阳和口就控制了一条比较容易通过的道路。

  但是距离大同太远了一些。

  马芳心中暗道:“莫非我们的估计错了?鞑子南下的目标不是大同,而是其他地方?”

  “大人,还请速速发兵。阳和卫与高山卫本来就没有什么人马,再打下去,真要打光了。求大人开恩,求大人开恩。”这个求救的士卒连连磕头。

  大同的军队普遍缺编。如果两位按原本的人数,有一万多人,根本不需要马芳去救。但是奈何而今两卫能有二千多人就不错了。

  马芳说道:“起来说话,我没有说不救。”

  马芳立即下令说道:“传令各部准备,立即向阳和口进发,另外将这里的消息传给周大人。”

  随即在马芳带领之下,骑兵滚滚而东,想阳和口而去。

  很快周梦臣也得到了消息。

  周梦臣更是悚然而惊,心中暗道:“莫非,萧芹之心,不在战场,而在朝堂之上。”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一破阳和口,鞑子向东攻宣府,比攻大同镇更加顺手。甚至周梦臣更加担心,鞑子如果直接到居庸关外调戏一下居庸关守紧张的神经,大同宣府的边军很可能会迎来一场政治风暴。

  这样的招数,一般鞑子将领是用不出来的。因为他们缺乏对大明政治生态的理解。但是萧芹并不是一般人。

  一想到这里,周梦臣也变得紧张起来。也改变了行军路线。向东而去。

  而此刻的杨继盛似乎不顾形象,蹲在田埂上,目光炯炯的看着麦穗。麦子的叶子已经有一点的发黄了,但是麦穗还是绿色的。与现代的麦穗看起来,并不饱满,甚至可以说是干瘦,但已经是整个大同所有人的希望了。

  杨继盛不信鬼神,但是此刻他内心之中,不断的祈祷,祈祷这粮食成熟的快一点吧。再快一点吧。

  最后而今就成熟了,立即就收割,一两日之内收割完毕。

  一旦粮食收割完毕,大同军就有更多的活动范围。不至于如此束手束脚了。

  只是粮食成熟自有规律。

  不会因为整个大同人都在盼着成熟,而提前成熟,也不会因为鞑子要来了,而推迟成熟的时间,只是而这他们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的成长着。

  杨继盛身后的大同城中,无数人都在磨着自己的镰刀,都在等待成熟的时刻。

  只是战事的消息却提前一不到来了。

  杨继盛看了之后,也就放在一边了。战场尚在一百多里外,情况发展尚在可控之中。他不会多操心。他只是再次传令道:“让所有人都准备好收割。该做的事情,都做好。还有一些旱田是不是已经可以提前收了,立即收了。早一点入仓,早一点安心。”

  今年本来就旱田,旱田之中的粮食收成更少。但是即便再少也是粮食啊。

  旱田的庄稼因为缺少而减产,但也因为缺少而早熟。甚至可以说越旱越容易早熟,而今早熟的小麦还不多,但也意味着嘉靖三十年的秋收开始了。

  而在零零碎碎的秋收开始的时候,阳和口战事正急。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