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破而后立

第(2/2)页

个概念拿出来,做出拆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明眼人都听出来,周梦臣将理学放在爱人之心中,放在儒学大框架的次要位置。

  而今日,周梦臣却将儒学一分为二,似乎在暗示着天人两分的概念。

  而且罗钦顺猜的对。周梦臣就是借鉴了王安石的天人两分的概念。

  周梦臣接着说道:“爱人之行,其实不就是无衣者衣之,无食者食之,无家则家之,颠沛者不死于道路。从此养生厚死而已。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比如苏州一年需要粮食尽二百万石之多,而在南方一亩土地才产二到三石粮食,二百万石粮食,需要最少两百万亩土地。再加上耕种者所需的粮食,二百万亩未必够,苏州一地如此,天下百姓六千余万,以苏州本地观之,不在册的比在册的多出三倍,也就说天下百姓有两亿上下,如此一来,天下粮食够吃吗?”

  “这就是为什么稍有天灾,便民不聊生。本来按尚书,国有九年之储?而今何在?”

  “而解决这个粮食问题,需要什么?需要考虑种粮食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粮食高产?如何减轻在运输中对粮食的浪费,如何增多种粮食的土地,比如苏州一些土地,要不要种桑麻?”

  “这都是现实问题。”

  “我以为,儒学根本就是求治。而理学却无一论及此,此乃本末倒置。”

  杨节听了,心中如同醍醐灌顶,心中暗道:“原来如此。”

  此刻他再回想到了自己在朝邑调查的一些东西,顿时觉得原本枯燥的数字,是可以给人很多东西,他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只觉的眼睛之前有一次纱布被扯开了,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世界变得不同了。

  明朝从正统后,就涌现出一批实学的学者,但是这些学者,只是着眼于现实问题,认为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他们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周梦臣今日,就是在理论上建立起实学的根基。

  单单这一点,周梦臣就不是没有拥护着。

  杨节为什么听得醍醐灌顶,就是因为关中学派最重现实。这很符合关学一脉的预期。

  周梦臣说道:“天之道,日月升降,潮汐来往,岂能因为心中一念转移?天理自有其脉络。而具体做事,必须遵守天道而为之。而气凝为器,道器不相离。人心  之学,自有其道,而天道之学,各行其事,因道而设科学。专门研究,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如如何让粮食更高产?如何转运粮食?等等问题。”

  “这才是儒门要研究的学问。”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乃是观自然之道,制天道而为用之,不求全才,有一技之长。如水利,军事,航运,营造等等。诚心正意修身,则是修养身心,学圣人之学,行圣人之道。齐家则是对父母亲人责任,如何齐家,则是以格物致知之道齐家,如果齐家有方,为朝廷所看重,或朝廷有用人之处,则为朝廷所用。是为治国。至于平天下,诸位当知,天下并非中国一地,南洋国家数十,西域国家数十,至于其他地方,又有何国?却不是你们所知的。”

  “这些国家,或在蛮荒之际,或用野蛮之术。当为教化当地满意,以此地为中国之天下。须知在三代之治,不过河南关中山西南部而已,而今天下,是无数前辈一步步挣出来的。如果大明天下有平之处,自然为朝廷效力,而大明太平之时,当远射四方,变南洋,西域等服外之地,为中国之天下,此才是好男儿的治行,而不是苟且于斗室之内,藏身于庙宇之间,明言心性之学,暗为逃禅而已。”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