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顾应祥

第(2/2)页

臣说道:“真有这样一两件大事,想请顾兄品鉴。”

  于是周梦臣将自己的铁路计划,一五一十的说给顾应祥听,顾应祥听了,连连发问,对周梦臣的铁路计划,非常感兴趣,对铁从什么地方来,铁路效率如何,已经什么样的地方能够修铁路等等。

  周梦臣一一做出了解答。

  顾应祥说道:“如此一来,江南如果有一条铁路通向北京,可解江南百姓多少苦难啊。”

  这就是江南百姓的心声,无他从江南运到北京的粮食,其中耗损是非常大的,甚至很多时候,都超过了粮食本身。

  运河上的耗损一样不小。当然了,其中多少是上下其手,有多少真耗损,这就不好说了。

  周梦臣说道:“其实这才是其中一件事情,如果真有足够的铁路将大明连接起来,仁宣之际,就不用弃河套与安南,为大明剩下多少事情。”

  “铁路固然重要,但这仅仅是术。而不是道,而是之要是要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没有人才,即便知道铁路怎么修,也没有人去修的。”

  顾应祥说道:“是啊。”

  顾应祥不是那中空谈的人,他是做过实事的,他根本不用去修,单单去想想,就知道这铁路上下前后,需要多少人去做事了。

  周梦臣见状趁热打铁,说道:“我在大同,修建了一座书院,培养一些弟子,而今都在壶口铁路,潼关铁路,京东铁路这些地方,根本不可能南下,而且气学用处不止这一次,比如蒸汽船,如果蒸汽船大行于事,则沿海就能成为一道天大的运河,对天下来说,自然是极大的好处。”

  顾应祥说道:“是啊。”随即心思一转,微微一笑说道:“好啊,你在这里等我的。”

  周梦臣微微一笑,说道:“顾兄见谅,我有新在江南修建一座新的书院。只是我毕竟是外地人,在这里建书院,恐怕有些妨碍,必须请一些本地贤达。这不是正烦恼的,顾兄就来了。”

  江南可不是大同。

  大同哪里几乎是教育的荒漠,特别是在鞑子肆虐之后,更是如此。所以周梦臣办了大同书院之后,立即成为大同的最高学府。

  但是江南就不一样了,江南的书院不要太多。很多古代很有名的书院在这个时代也泯然众人矣,甚至有传承不下去的风险。

  用现代的术语说,这是一片红海。

  周梦臣作为总督,他要办一座书院自然是能行的,甚至他在的时候,用行政权力,或者其他影响力,维持这一座书院的兴旺,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问题是,如果周梦臣走了之后怎么办?

  周梦臣才不指望,他离开之后,江南世家还会对周梦臣如此毕恭毕敬。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周梦臣一开始就想邀请当地势力参与其中,这样才算是站稳脚跟,等周梦臣离开之后,这个书院,以及周梦臣留在这里的气学一脉。

  才能站稳脚跟。

  书院只是一个载体。在书院这个载体上的气学力量,才是周梦臣所看重的。而顾应祥加入这一件事情,就可以提前推进的。

  顾应祥说道:“这是大好事啊。我顾家自然是当仁不让。在别的地方不好说,在长兴,在吴县,我顾家还是有几分能力的。”

  顾应祥当然知道周梦臣这样做背后定然遇见重重阻力,但是说一句不客气话,人到了顾应祥这个地位,这个年纪是有任性的资格的。作为老臣,在嘉靖哪里挂了号的。严嵩也要客气几分。做为长辈,老夫聊发少年狂怎么了?大部分江南名士的辈分都在顾应祥之下,他真要做什么事情,谁说的话都不好用。

  只要他觉得是对的,就能做下去,更不要说办书院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