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你要战,那便战

第(1/2)页

  在赵桓的改制下,各地上呈的奏报,进入京城都会汇集到尚书省,由尚书省通报给皇帝。
  如果赵桓心情好,立即就会予以批复。
  这国家是赵氏皇帝的国家,他的决断就是最终决策。他想跟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可以帮他处理朝政。他如果不想用士大夫,  士大夫连插手的余地都没有。
  但考虑到他跟后世皇帝都可能不是什么勤奋的人。
  所以这套流程还有另一套运转方式,赵桓示意尚书省将札子转递。尚书省官员就会将各地奏上来的札子分为文武两项,分别交付给政事堂和枢密院。
  也就是皇帝将辅佐议政权交付给这两个部门,他们在札子上贴上一张纸条,写上批复的意见,然后重新交给六局二十四中的尚宫局。
  女官们会把这份宰相们草拟的方案拿给赵桓过目。
  如果赵桓同意,女官们就会秉笔,  将纸条上的内容抄录在奏折上,作为皇帝正式的批复。然后盖上传国玉玺的大印,正式成为国家法令。
  如果赵桓不同意,就重新退回给政事堂或者枢密院。
  如果赵桓比较懒,看都不想看。女官们就直接抄录、盖印,宰相们的意见就是正式的国策。
  但无论如何,当面向整个天下时,宰相的批复都一文不值。没有皇帝朱笔的抄录,他们的命令一道也发不出。
  只有皇帝在奏折上写下的内容,才是朝廷最终决断。哪怕女官们抄录的内容跟宰相写的一模一样,一字不差。其意义也绝不相同,决策权被牢牢掌控在了皇帝手中。
  所以,不论地方政务,  还是前线军情传达京师,  赵桓绝对是最快得知消息的几人。
  听到有前线八百里紧急军报,  赵桓眉头微蹙,说道:“这个时节怎么会出现紧急军情,  发生了何事?”
  “宗使相八百里加急,  燕云战事复起,金军大起军队二十万南下。”
  孙傅语气激烈,  说道:“不可能。如今正是春季,草原战马羸弱,军队战力大打折扣,自古以来胡虏春季出兵往往多逢大败,金军统帅并非不知兵之人,怎么会选择如此时节大规模出兵,而且出兵二十万。”
  “去将宰相、枢相都请过来。”赵桓说道。
  政事堂、枢密院是如今的东西两府,就在文德殿东西两侧,两位宰相几乎是同时抵达殿内。
  二人同时行礼,说道:“拜见官家,恭圣万福。”
  “免礼,给宰相赐坐。”
  等二人坐下后,赵桓介绍道:“燕云宗使相传来八百里加急,金军大起二十万大军南下。”
  右相梅执礼的反应几乎与孙傅一模一样,说道:“莫不是宗使相弄错了?金军怎么会在这个时节大起军队南下。”
  “枢相怎么看?”赵桓看向张叔夜问道,枢密使就是皇帝在军事方面的专业顾问,他的意见基本上就决定了赵桓对军事态势的认知面貌。
  所以张叔夜十分慎重的思考了片刻,说道:“臣以为这是金军的虚张声势之举。臣断言,  两国议和就近在眼前。”
  闻言,  赵桓眼神一亮,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