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第(1/2)页

  让印地寺院、神庙每个寺院提供一百名青壮。

  这是帝国给印地带来的最新进组织形式以及统治结构,如果印地的番邦有哪位国王能够学为己用,稍微更改一下。

  让印地每个寺院、神庙都缴纳一定的税赋,将会立即富国强兵。

  毕竟作为印地四大种姓之首的婆罗门,掌握了社会上最大的财富。二八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

  当然,印地番邦将来能不能用好暂且不论,眼下大宋的这项制度在推行起来绝对毫无障碍。

  只要一千座寺庙,就能提供十万名青壮用以支持大宋与十字军这场战事的后勤。

  按军队、民夫一比三的比例,十万大军的后勤民夫也只需要三千座寺庙就能保证。

  印地的寺庙有多少座,大宋没有统计过,但朝廷估计当地寺庙、罗刹绝对不会低于三千。

  其实这个方案最初提出来时,还是让赵桓非常震惊的。

  帝国如今的官僚才能之卓越堪称奇伟,宰相张浚号称小诸葛,枢密院的虞允文号称千古一人,枢相岳飞更是古往今来唯有的四大军神之一。

  这些人无不是经世济民之才,眼光非常独到。

  征调印地百姓,他们压根没有指望世俗的官府。

  这些番邦国王、城邑城主对户籍、对基层的掌控能力松散而孱弱,如果依靠他们,可能战事都打起来了,这些性子迟缓,效率低下的印地官僚,还没征召到一成民夫。

  但当政令直接下发给了每个寺院,效率就立即提升起来。

  限期内交付一百名青壮的寺院继续当他们的高种姓,如果交不齐人,就取消其寺院资格。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抓人,他们都会把人抓齐。

  哪怕是后世的印地总理,都闲着没事就推倒几座寺庙,筹集黄金。

  没有人相信,以他们的财富,凑不出一百名青壮。

  苏迟是负责工程的宰相,他对道路、距离之类的最敏锐,看着地图说道:“印地距离波斯的确是相对更近,但这么多民夫跨越几千里,供应十万大军,怕是也超出印地人的组织极限了吧?”

  对大规模军事作战的后勤压力,当世没人比大宋更明白。

  元丰四年,宋军三十六万人五路伐夏,后勤民夫累的脚都断了,求着士兵砍断他们的脚筋,可这样几十万民夫也保证不了三十六万人的后勤补给。

  能组织起切切实实的三十六万大军,其组织能力是印地人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现在印地人不仅要把民夫送过去,更要源源不断的从印地向波斯运粮。

  以苏迟的眼光来看,这种后勤保证如果时间一长,绝对会出现严重的纰漏。

  岳飞赞道:“左相慧眼如炬,的确是如此。如果只靠陆地运输,印地并不比波斯更具优势。”

  “但若加上水陆,则印地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就立即彰显出来。”

  随后枢密院文吏把另一幅地图推到了众人面前,这是份海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