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人均寿命

第(1/2)页

经过督察院这次浩浩荡荡的弹劾,远方被正式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究竟是沦为大宋的藩属国,还是成为藩奴的供应地,成为所有远方国家以及大宋内部都在思索地问题。

        成为藩国,自然是要受大宋的管控。

        帝国的统治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仅一点关税放开,由中央指定,这就对属国的经济是一场无比严重的冲击。

        没有主权自主,就绝对没有经济自主。

        而这一点还是所有统治中最温情,最宽松的一点。

        但不想成为大宋文明体系中的一员,则后果更加惨烈。

        就被迫成为了藩奴供应地,他们被排除在文明体系之外,资源卖不出去,百姓因为一点点食物就成千上万的被俘虏。

        大宋代表着当今的世界,绝不是一句空谈。

        建业十七年,仅大宋内部就有一亿四千多万人口,这占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也就是全球(包括新大陆),人口总数四亿多。

        可是如果把大宋藩属国也算上去,儒家文化圈内的人口就接近两亿人,占据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

        再加上波斯、印地、南洋、埃及等地区,人口迅速突破三亿。

        也就意味着大宋文明体系内,人口数值占比世界的75%以上。

        因此经过这一次弹劾,赵桓发现,自己严重低估了中原文化对整个世界的冲击力。

        尤其低估了一个王朝持续存在的影响。

        在赵桓之前,太上年间,大宋文明就深刻的影响着周围,不断向四方传播。

        周围所有国家的政体都跟大宋相类似,甚至于印地南面的珠利耶国,统兵的都叫侍郎。

        三齐佛国,卖个香料还得给中原天子写信,求着大宋降低一点关税,留点利澜给他们。

        这种情况,就像大唐没有经历安史之乱,依旧强盛辉煌,牢牢掌握着西域三百年。

        在这种情况下,简直不敢想象中原的文化对当地究竟有怎么样恐怖的影响力。

        而这场弹劾的余波未停,从南洋返回的商人、船长和探索者们已经齐聚在了东京。

        其中韩穗回来的是相对较晚的,他从爪哇岛上启航,一路栉风沐雨,甚至不避风暴,第一时间赶回了中原。

        这一点让他尤为感慨,万幸自己投资了苏州的造船厂,大宋民间最顶级的巨舰高达十余万石(六七千吨),已经不弱于风帆战列舰,可以在风暴中航行,而不会被暴风雨打散。

        深秋,皇宫里的银杏树开满金黄的树叶。

        就像易安居士李清照写的诗词《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教并蒂连枝摘,玉骨冰肌未肯枯。”

        在这满庭繁树的季节,商人、船长和探索者们终于走进了这代表着天下最高权力的宫廷。

        韩穗见过百花洲的繁华娇媚,人间胜景,却依旧觉得这皇宫才是美不胜收,有着典型的雍容华贵,威严壮丽。

        进入皇宫,韩穗终于见到了那位熟悉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