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制止野蛮

第(1/2)页

  因为是闲聊,范正礼也没有特别拘束,对赵桓坦诚而言,说道:“老夫跟犬子都希望哲远去海军。”

  “哦?有什么缘由吗?”赵桓问道。按理说她母亲是个粟特人,还有商队在大食那边,他从继承家业的角度看,报野战军和都护府军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出人意料,他们居然选择了最不相干的海军。

  范正礼说道:“老夫最终是以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而致仕的。以老夫愚见,这将来国家之重心还是在海上。海上有最繁华的贸易,有最昌盛的航路,为国戍守海疆,才能为君分忧。”

  赵桓点了点头,倒是有些远见卓识。

  不过就是听起来有些假,太冠冕堂皇了。

  其实赵桓挺喜欢范思忠这个好友的。作为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身边的所有人阿谀奉承,都是为了被他宠幸,从而简在帝心,飞黄腾达。

  但范思忠不一样,他这个大文豪,没有出仕之心,自己在家写写书,闲云野鹤,不求于任何人。

  他就是个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甚至有些读书人的天真纯粹。不给任何人送礼,也不跟任何人蝇营狗苟。

  哪怕赵桓是当今天子,他也没有任何索求。

  也正因如此,赵桓才愿意来他府上。

  但他这个父亲,就太圆滑了点。

  赵桓问道:“范思忠可不像是这种作风,他也是这么想?”

  范正礼倒是没有掩饰,说道:“犬子就是不希望哲远受苦,海上至少商船众多,南洋富庶繁华,不至于饿到肚子。不像那西方,简直是赤地千里。”

  赤地千里,这是中原古代灾年才有的记录。基本上是饿殍遍野,流民四起。

  一个王朝是否是盛世,一个重要的考究依据就是,面对这种大灾,能不能及时提供救治。

  像盛世王朝,能够动员无数的人力、物力,数以百万石的粮食投入到灾区赈济百姓。

  富户也设置粥棚,避免百姓饿死于野。

  虽然这一步,在后世看来,属于最基本的赈济要求。但在许多朝代,朝廷就是拿不出物资,只能有限的救助,看着百姓人相食。

  当然了,东方都已经这么差,西方更是不堪直视。

  东方不论如何,至少国家还设置了全面的赈灾政策,而西方压根就不管赈灾。

  西方面对自然灾害,完全依靠家庭为单位互相救济。

  毕竟你不能奢望一位骑士老爷自己都快饿死了,还拿出黑面包去救济几百名灾民。

  而至于男爵、伯爵们,那就更不管这些灾民死活了。

  毕竟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直到十六世纪九十年代,马上都要进入十七世纪了,西方第一部赈灾法案,才在英国诞生。

  那他们发生灾害会怎么办?

  赵桓野很好奇,问道:“赤地千里,西方发生了什么?”

  范正礼犹豫了一下,说道:“官家,我恐怕说出来会导致您圣龙体不适。”

  赵桓笑着说道:“至于如此夸张?朕当初也是在东京见过尸山血海的,什么事情能够仅叙述一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