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三魔派

第(1/2)页

  “三魔派?那不是早就灭门了吗?怎么还有传承?”

  李靖惊讶道,现在的三魔派只有尸魔涂君房一人,但是这位平时为人低调,江湖上很少有他的传说。

  所以李靖对于这位尸魔并无什么印象,现在听到这三魔派竟然除了涂君房以外还有传人,不由得惊讶起来。

  三尸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东晋葛洪的三尸集,到了南北朝至隋唐间,又有不少道书开始将三尸作为专论单列出来。

  由于对付三尸的过程中有庚申日守夜的步骤,所以云笈七签也将此引录为庚申部。

  传说人身皆有三尸虫又称三彭、三虫,每日记人过失,每逢庚申日,乘人睡时将人之过恶禀奏上帝。

  古代部分修炼者想出一种方式:在庚申日,为了让人更好的保持理性,所以要彻夜不眠,防止三尸壮大影响到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三尸这一概念的出现时间,其实比内丹修炼流程的出现时间还要早。

  在西游记中明确提到过尸魔这一概念;第二十七回便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北宋云笈七签中将三尸分为:色欲门,爱欲门,贪欲门。

  元末张三丰在天仙引中说:“斩三尸境灭魔潜,擒五贼马卧猿眠。”

  尸魔是外欲的代名词,丘处机也说过:外魔远出,七魄遁形,九虫下出,三尸绝迹。

  虽然不是修行中的必经之路,却也是一道难关。

  唐伯虎曾在诗中写道: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中国古人自古贵生,虽然尸这个词汇早在先秦就广泛使用了。

  但是白骨这一意象,是在汉末才被大众所接受的。

  传说中声闻乘中有五种入门观法,第一种便是白骨观,白骨观又称不净观。

  属于观法中的一种,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

  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相,以对治妙触贪。

  观想死尸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四种贪。

  正所谓不破白骨禅,难达真宝相,白骨通透则督脉畅通,这可能就是三打尸魔之后白骨夫人第四次出现时背上那行铭文的所指吧。

  无论对白虎岭的解释如何,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那就是到这一阶段心血是要回归心田。

  这才是心猿要在这里脱离队伍回家的真正原因,所以才在这一回中借悟空回府写道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

  夫人是他家之女,来到我家,虽也是修炼中的磨难,但是事出外欲,这也是为什么唯独三打白骨精不在九九八十一难之列。

  九头虫驸马入赘,是他家之物来到我家;也是外欲所扰,所以和白骨夫人一样。

  在九九八十一难中五十一难只提取宝救僧,而没有九虫什么事。

  与三尸对应的还有九虫,抱朴子中,就已经将二者并列提出:“三尸九虫,皆即消坏。”

  三魔派其实是名门正派,他们一般藏身于深山中,修炼时会先用法术将体内的各种欲望引诱出来,再对这三种欲望加以训练。

  最后斩却三尸,三魔派之所以被称之为三魔,就是要斩却身体中的三种欲望。

  斩三尸后,虽然不能再依靠三尸战斗但能获得前所未有平静的内心,前途将不可限量。

  三魔派的历史上,其实是有彻底消除三尸的法子的,但是这一秘诀和龙虎山天师度一样,属于单传。

  但是上一代的传承者还没来得及将这能力传下去就死于战争了。

  虽然听起来三魔派的修炼流程有着理想化的描述,但是这一法门同样有着致命的弊端。

  如果一直没有斩却三尸的话,三尸会不断消磨人的意志最终会反噬其心;这种死法会及其痛苦。

  到了宋代,三尸在云笈七签》中拥有了姓名(三彭)。

  张伯端提出:“由来庚甲申明令,杀尽三尸道可期。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

  也是在这一时期,三尸开始与辟谷修行相关联。

  消除三尸的要诀是一颗坚如磐石的心,当年在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看重心猿的赤子之心,所以给了孙字作为姓氏。

  又因他所求长生,所以给他取名悟空;所谓孙悟空,便是守赤子之姓求悟空之名,心猿坚固,道阻且长。

  一颗绝不动摇的恒心,就是消除三尸九虫的法宝。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