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备考

第(1/2)页



        金殿之上,灵太后临朝,旁边坐着16岁的明帝。灵太后自从今年春天与丞相高阳王元雍等人联手肃清元叉后,便改年号孝昌,开始主政。她不顾朝堂非议,把原来的就相好郑俨召回京师升为中书令。同时又宠幸徐纥、李神轨等貌美才俊的年轻官员。经过心里、生理、饮食诸多方面的调理,刚几个月便气色华贵、雍容细致,恢复了昔日的神采,一点不像将近四十的人。如今她已大权独揽,根本不再理会身边还有个小皇帝,若不是自己亲生的,早就因为五年前正光的之变,把他废掉。

        文东武西山呼已毕,太常崔明启奏“太后,今年太学选生已经齐聚京师,现已经安置在太学客堂,过几日大考。本年考生比往年翻倍,录取是否比往年增加,特启奏太后示下。”

        灵太后抬手道“礼部,你们的意见呢”礼部尚书兼尚书右仆射元顺为人非常耿直,他已经听过崔明汇报,知其中有中书令郑俨等人受贿所制,不过因为还要大考,只要考试中严格把关,相信会把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过滤掉。于是说道“回太后,的确因为断了几年,各地考生增加,不过我已经和太常卿崔大人以及太学祭酒钱决约定好,今年务必严格考试,不能让浑水摸鱼、不学无术之人进入太学。入学名额因为断过,可适当增加一些。”

        太后点点头又问“吏部呢城阳王,你怎么看”大司马城阳王元徽现为吏部尚书兼尚书左仆射,和元顺同一天任的命。他原来为官清廉、尤其在地方任期和之前吏部低职时很有作为,可惜从太后专权并宠信他以后,他开始与郑俨等人结党,且猜忌心强,报复心重,与元顺、元渊等人逐渐不睦。听到太后呼唤,他出班说“依微臣看,太学中断几年,学生减少,应该加倍补充一些生源。太后这几年不临政,悉数荒废,因此现在首要的百废待兴为贵。”

        太后不置可否,再问“中书省的意思呢”中书令郑俨抢先出班说“启奏太后,臣赞同吏部的意见。据微臣与中书舍人李大人查询各地中正,托太后鸿福,各地选生今年人才辈出,且比往年出色,因此我们也建议,为弘太后福泽,扬陛下天恩,应该加倍入学名额。”

        中书通事徐纥也出班道“郑大人所言极是。今盛世之年人才辈出,不仅秀才孝廉人才济济,连后备学生也是勤奋好学、风气盎然,此海内盛平,都是太后陛下复朝后的功劳。”

        “别蒙我了,西边北边很不太平,搅的我食不知味、夜不能安。”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李神轨奏道“此纤芥之疾,不足为虑。只要朝廷多赏赐各地藩镇名爵,我们不花一个铜钱,就可让他们就地镇压叛乱。此外继续与北边柔然通使,花钱让他们出兵帮助平叛,待他们两败俱伤我们再把他们撵回大漠。如此则社稷可保无忧。”

        此言监袁翻与兵部常侍、卫尉卿魏子健对视一眼,十分不悦,知李神轨之言乃祸国之论,刚想陈奏,魏子健怕他们得罪太后和郑俨等人,忙出班启奏说“除李大人所言外,朝廷派西道行台大都督萧宝义的军队正在前线奋战,如今虽取得小胜,但战事焦灼,粮草、秋装开始不济,朝廷应该派大员偕物资慰问。”

        “哼萧宝义真是未老先衰原来我记得他挺有魄力的,连战连胜扬我朝廷之威,怎么这会子胆子越来越小、保守怕事了哪如崔伯延能宁肯战死疆场,也不辜负我对他的期望,没损污我对他关羽之名的褒名。可惜伯延被流箭误伤性命,要不然我们怎么会如此窝囊。你们兵部也适当多嘉奖慰问,别寒了将士的心。这个事你们拟个意见吧,着尚书省袁大人、中书令郑俨两位大人审议后朝议。我就是女流、也老了,要不然我就亲自领兵剿灭叛匪。”

        郑俨道“太后之言甚是,谁不知您文武双全,尤其箭艺无双,想当年您箭穿针眼,威名四著,社稷安危也由您一力支撑。”“那都是陈年往事了,不提也罢。如今我都老了,刚刚劫后重生,想着清闲几天享享福,就有人说三道四。我看就是欺负我们孤儿寡母。你们这些亲贵王爷不但不制止,还。”说着看了一眼元顺,“算了,不提了,还说今儿个选考的事情,我看吏部与礼部着手,王尚书督办,先进行选考,待出成绩后再定入学人数。”“谨遵懿旨。”

        “丞相、还有你们几位王爷意下如何”丞相高阳王元雍回奏“太后圣明。”汝南王元悦、广阳王元渊等几个元家王爷,也都同意。孝文帝改革,皇家原来姓拓拔,现在全部改成姓元,大哉乾元,万物伊始,元姓为万姓中最高贵的族姓,其次是鲜卑八姓和汉族五门四姓。

        太后又不经意的问小皇帝“陛下,你看呢”明帝元羽少年老成“全凭母后处置。”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