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你不是瞎说的!

第(1/2)页

  大道无形,大音希声。

  这其实是地球上《道德经》里的原话。

  叶小叶唯一,哦,唯二,呃……应该是唯三,唯三的“原创”之处:

  一是把这句话从地球华夏语翻译成此世语。

  很吃力的好不好!

  完全值得奖励一根鸡腿!

  二是把这句话前后颠倒个位置。

  这就更加吃力了,在鸡腿之外,还应该再加一包涪陵榨菜!

  三是把原本的“象”也就是物象改成了“道”。

  这一改,简直惊天动地,点金成铁!把一个原本非常朴实具体的描述,变得玄之又玄,高深莫测。

  简称故弄玄虚。

  这难道还不算是了不起么?

  赞!

  非常之赞!

  鸡腿和涪陵榨菜什么的,档次已经不太能跟得上了,得再添加一份为龙辣条才行。

  为龙辣条,人人为龙。

  耶!

  不过不管叶小叶怎么改,这句话其实还是非常简单的,地球上二十一世纪之后任何一个学过相应物理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应该都能看懂这句话。

  就以“大音希声”来说。

  人耳能听到、能感受到的声音是有一个区间范围的,在此范围之内,算是常规声音。

  低于此区间,叫做“次声”。

  高于此区间,叫做“超声”。

  其实不管次声还是超声,都是相对于人或者说站在人的立场来说的,而且是还是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

  并不是所有人!

  都不说天生耳聋什么的了,就说老年人,人老之后听觉弱化,其听觉感应区间相比年轻之时,肯定是有所变化的。

  “次声区域”+“常规声音区域”+“超声区域”,这三个加起来,才算是一个广谱声域。

  若以一个平面圆来表示,人类能听到的声音,只占这个圆形的一部分,以至于一小部分。

  如果再用红绿蓝来作标识,人耳能听到的是“绿”,则你第一眼看到的多半不是绿,而是红和蓝,它们才占了这个圆的大部分!

  声音是这样。

  色彩是这样。

  味觉、嗅觉什么的都是这样。

  这也是此世的修行文明中为什么把眼耳鼻舌的四窍称之为“四神窍”。

  因为打开眼窍、耳窍之后,就能看到一些原本看不到的色彩,听到一些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勉勉强强也算是神通吧。

  所以叫做四神窍。

  当然这种神通很渣,只能算是小神通里的小神通。

  在叶小叶看的藏经阁里的那本四神窍详解中,甚至也都没有怎么夸大其辞,而是描写得相对朴实。

  有了眼睛之后,人可以看。

  有了耳朵之后,人可以听。

  有了鼻子之后,人可以嗅。

  有了舌头之后,人可以尝。

  那么,是不是有了看、听、嗅、尝之后,人类对于天地之间所有物质、能量、信息又或其它有的没有的东西,就都能够尽数感知和触摸了呢?

  这里不说感应区间,只说感应种类。

  至少道书里的答案,不是这样的。

  人能听到的声音,是所有“声音”里的有限区间。

  同样,人能看、听、嗅、尝的种类,也是天地之间所有形形色色之中的有限种类。

  在这个有限种类、区间之外,还存在着大量大量的“无法形容”,其不可看、不可听、不可嗅、不可尝,但是,它们确实存在着。

  只是人类无法通过现有感官,去感知它们而已。

  这些所有可感知与不可感知的存在的集合,在修行文明中,统而称之,叫做“大道”。

  然后,《道德经》里开篇明义地就提了:

  “道可道,非常(恒)道。”

  哪怕通过抽象的语言,你也不能真正地描述它们。

  因为语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限制了,是在人类的感知区间内,描述人类感知的一种工具。

  那么,怎么才能进一步地感知和触摸那些存在又或者说“大道”呢?

  通俗地说,进化。

  不通俗地说,“修行”。

  如果某类生物拥有的感知器官不止眼、耳、鼻、舌四种,而是五种六种七种八种,甚至四十种、四百种、四千种之多,那么相比起人类,它们显然更接近“道”。

  又或者反过来,感知器官的数量不扩展,更不无限扩展。

  甚至,不进反退地,感知器官从八七六五四三二种,一步步退缩到,只有一种。

  但是!

  这一种的质量或者说功能,却是向外无限地扩展!

  这种感知器官有没有呢?

  有。

  而且对于人类来说,都不需要怎么进化就有。

  造化一开始就已经给了。

  它的名字,叫做:

  “天眼。”

  同时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这四种功能却又远不止这四种功能的一种复合性或者说综合性的感知器官。

  或者更准确点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