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

第(1/2)页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才有了现世。女娲死后,因造人神迹被奉为九天玄女受人祭拜。又因人类出生后以女娲为首领,是母系社会,最初出现的上古姓氏皆以女字为边旁部首,如姬,姒,姜等,后来这些姓氏的族长便成为了上古人类时代的第一批领袖。在这些女娲之子中还有一支名为女娲族的神秘存在,共六氏族,分别为身,骨,血,灵,气,智六脉。六氏族以义,信,诚,忠,仁,德六善为族规。身,骨,血,灵,气五族精通土,金,水,木,火等自然法术,智族则是八卦占卜好手。

        相传女娲族曾与世人先祖战斗过,最后却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随后两方握手言和,女娲族退居山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虽说如此,但每朝每代更替间仍有一文一武两位女娲族代表暗中推动历史发展,且在乱世中尤其活跃。据说武将由武力高强的身,骨,血,灵,气族担任居多,相对的文官则一直由智族出任。霞朝建立后,女娲族代表向皇帝传授五形八卦之说,霞禹帝姒文命借鉴五行和智族的智德八卦创立五形德,以此测算国家兴衰,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奉天承运行皇帝诏曰中承运即五形德之意。时至嵩朝,大嵩因受气、智两族庇佑,所以五形德应取气族之火与智族之德,合称为火德。

        嵩国太祖赵忠义好悟道,大推道教,自此大嵩道教盛行。其孙嵩曦宗赵晖则更上一层楼,允许道士入朝做官,从此嵩朝官场神官林立。嵩曦宗赵晖死后,其子赵辰继位。赵辰原名赵晨,继位后改名赵辰。因大将军戚旭炎向曦宗多次箴言,推崇为人忠厚的四皇子赵仁继位,极力排挤六皇子赵辰集团,赵辰因此怀恨在心,登基后后遂改名去日,寓意戚旭炎自此失势。同时赵辰自认神龙化身,辰字更彰显其真龙身份。戚旭炎失势后,前首相赵暮德之子赵腾火速上位拜相,赵腾又与赵辰合计以莫须有罪名治罪戚旭炎,戚旭炎被判剥夺爵位发配边疆,众官上书为其沉冤昭雪,终因赵辰一意孤行谏言失败,戚旭炎从此被踢出政治中心。

        赵辰同好道教,赵腾因通晓五行八卦炼丹之术颇受赵辰信任。得势后的赵腾更是投赵辰所好,自炼不老丹献于赵辰,赵辰服下后不举根治力大无穷有如回春,嵩朝皇宫有一规矩,宫女嫔妃皆有牌,凡被皇上翻牌临幸者第二天必须前往后宫总管处“归牌”,留下记录以便日后怀孕有迹可查,赵辰后宫归牌数曾一夜就高达三十七人,其生活糜烂可见一斑。赵辰见自己再振雄风,大喜过望,遂封赵腾为国师,赵腾所创道德教为国教。此后,道教并入道德教,分番道院和内道院,番道院由原先道教成员组成,内道院则指道德教,并设三级管理机构,第一级京师道录院,第二级地方道正司,第三级基层宫观。之后,大嵩特有官职道官,走上历史舞台。于是乎,道士们顺其自然从原来的文武官中独立出来,有了属于自己的相应地位。番道院和内道院合称道录院,内道院由外道院优秀者和道德教成员组成,道官共九品二十六阶,皆从内道院选拔,道录院多内由道德教直接控制,专职炼丹、帝王家祭拜天地等道家事宜,地方道正司和基层宫观则大致由番道院主持,是大嵩传播道教的主要使者。

        赵辰登基启示,遂大兴土木修建道观,泰山封禅祭天传旨,尊老子为圣祖玄元德皇帝,自封道君皇帝并大赦天下,宣称加入道德教者过往劣行既往不咎。并宣布每三年举行一场道德教科考,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合称四道经成为科举笔试必考项目,道录院考试前二十名由赵腾在神霄宫直接面试决定名次并传胪唱名,金榜共三甲,一甲三名,按名次分别称为高功、知道、寻鹤,二甲七人称为羽士,三甲十人称为同羽士,皆为道德教门生。会试前五十名则有资格加入内道院,内道院采取科考和推荐并行的双轨制以便招募最适合道德教的人才。

        赵辰登基后便不理国事,听信赵腾谗言成日留恋后宫采阴补阳修炼长生术。国不可一日无君,总得有人管事,经历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后赵腾所在天权党和赵辰母亲高太后的外戚党把握住了机会夺过朝内话语权。得到话语权后,赵腾开始推动改革,其所实行的减税,摊丁入户等政策普惠百姓,让国力大幅提升。之后,赵腾威名远扬,府上门庭若市,各类能人异士登门造访,赵腾来者不拒广招纳贤,众人皆赞日“国师纳贤三千,能者保嵩太平。”

        赵辰登基第二年,再称受天谕,修通天守阁欲迎天神下凡并扩建宫殿,大耗国力,为之后的山河动荡埋下祸根。后世流传的一首歌谣可以看出人们对北嵩最后一位皇帝的评价“晨日去,龍气亡。”晨日去即辰字,地支中辰表龙,此歌寓意不言而喻,“赵辰荒淫无度,自毁人生,如日中天的嵩朝在他的治理下国破人亡,让人叹息。”然而,就如同隋炀帝杨广一样,真实的赵辰并不像人民口中描述的那样暴戾残忍、昏庸无度,相反赵辰胸怀大志、求贤若渴,只因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